六十甲子再铸辉煌——专访上海体院戴健

    2012年11月8日,新中国第一所体育高等学府上海体育学院将迎来六十华诞。值此师生共享庆典之际,《中国体育报》专访了上海体育学院党委书记戴健教授。作为长期在母校学习工作和担任管理岗位的学校领导者,他对办学的历史经验和发展定位有着独到的见解。
    记者:新中国第一所体育高等学府迎来了六十华诞,作为学校的党委书记,您此刻有何感慨?
    戴健:上海体育学院六十周年校庆恰逢党的十八大隆重召开,对全校师生可谓双喜临门。1952年11月8日,上海体育学院的前身华东体育学院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新中国第一所体育高等学府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方向指引下,开启了曲折艰辛而又硕果累累的办学征程。作为新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源头,上海体育学院自建校之初便被赋予了服务体育和服务人民的光荣使命。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历任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传承和发扬优良办学传统,六十年的办学实践是践行光荣使命的有力诠释,也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生动体现。
    记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非凡成就,学校的办学是如何融入这一辉煌历程的?
    戴健:服务体育事业发展是我们以质量和特色立校的内在要求。六十年来,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举措始终与国家体育事业发展需求相契合。从建校初期为高等体育教育探索积累办学经验,到改革开放后为体育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输送大批急需、适用的体育人才,再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积极探索体教结合模式,服务竞技体育工作,学校的发展始终紧扣体育事业的发展主题,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服务体育事业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优势。进入新世纪,学校对接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在竞技运动能力保障与开发、运动健康促进与康复和体育赛事与产业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学科优势,先后获得的两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一个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都是直接服务国家体育战略的成果体现。
    记者:作为高等体育院校,学校如何践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宗旨?
    戴健:服务人民,尤其是增强人民体质,是我们践行特殊使命和彰显办学特色的自觉追求。首任院长吴蕴瑞大力倡导体育作为以身体活动为方式的教育的基本思想,将促进国民体质和健康融于教育中,实现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从建校初期在办学资源极为匮乏的条件下创建国内第一个运动解剖实验室,到如今省部共建运动健身科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为国家全民健身的重要研究基地,立足体育,服务社会,已深深融入学校的办学魂脉之中,构成了学校彰显特色文化的根本之所在,成为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方向之所指。我们希望通过履行大学四大功能,让体育事业惠及更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为把小康社会建立在健康社会的坚实基础之上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记者:以六十甲子为起点,学校如何定位未来发展?
    戴健:面向未来,学校将以更为显著的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和教育对国家体育事业和产业的引领,在新的层次上发挥体教结合的优势,大力建设国内领先的体育人才高地,培育体育创新与社会服务的知识中心。学校将依托学科优势和国际化办学优势,立足中国武术博物馆、中国乒乓球学院和运动健身科学馆等平台,努力打造体育国际化名片,使学校成为提升中华体育和城市国际影响力的排头兵和风向标。我们将把培养与时俱进的一流体育人才作为永恒的追求,进一步贯彻“身心一统、德技相长、文理兼修、服务社会”的办学思想,以更高、更快、更强的姿态对接体育强国建设战略,早日建成世界一流体育大学。

(平萍  弓成)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