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进高考:“止痛”更需要“治本”

    近日,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积极探索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做法,推进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建设,有效发挥其对增强学生体质的引导作用。”为此,有些省份对自己的高考录取方案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各地学生、老师、家长对此的反应也各不相同,一时间“体育成绩纳入高考制度”成了社会各界广泛议论的话题。


学生体质的“止痛药”


    学生的身体健康,不仅仅是学生学业的保障,更是一个民族充满活力的未来的保障,近几年来学生身体素质的逐步下降,让学校体育教育在“重智轻体”的教育体系下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高考仍然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其导向作用对于学校、家长以及老师来说都是不可抗拒的。
    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副院长张志勇认为,高考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对于人才评价的重要标准,在这种状况下将体育成绩纳入高考可以在一段时间内让学校体育教学的受重视程度得到提高,这对解决学生体质问题无疑是一剂有效的“止痛药”。
    不难想象,如果体育成绩真的成为高考的一部分,那么在校园中至少不会再出现各科老师“抢占”体育课的情形,相反为了提高体育成绩,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学习重视程度也必然会有所提高。参与了《意见》修改工作的广东体育学院教授裴立新告诉记者,将体育成绩纳入高考,将是改变现有“重智轻体”现象的一个突破口,对于青少年身体素质状况的改观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止痛药”如何止痛?
 

    为了贯彻落实《意见》的要求,目前多个地方都已经出台了具体措施,但就如何让高考这剂“止痛药”在学生体质的“痛处”真正发挥用途,专家们一致认为,如何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是当前政策落实过程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张志勇看来,不能够明确体育“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从根本上是因为体育与其他文化学科不同,很难在体育中找到考试的“知识点”,因此对于体育的考核很难全面地体现学生的体育素质。
    “这是一项具有突破性的政策,具体的实施办法也需要有新的突破。”裴立新说,要真正发挥政策的作用,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套能够保证政策执行的标准办法,用有效的手段预防学校“走过场”的现象出现。首先应当在平常的体育教学当中增加更多让学生感兴趣的成分,让学校体育课程的内容更加完善,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其次,在考试内容方面,也应该设置一些更具有时代感的,更能够真实的考核学生体育素质的考试科目。


学生体质重在“治本”


    体育成绩纳入高考,归根结底,还是希望能够通过高考这根指挥棒,来调动学校在体育教育方面的积极性,从而起到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张志勇坦言,高考这剂“止痛药”并不是根除学生体质之殇的“良药”。因为在现有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下,体育教育在学校中始终扮演着素质教育“突破口”的角色,如果将体育也纳入应试教育当中,很可能让学校体育也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问题,仅用应试来“拯救”学校体育,从某种角度来讲是对体育的异化,是对体育认识的不全面。
    学生体质的改善要从根本上认清体育的目的,并不在于测试的成绩,而在于从事体育运动过程中所享受到的快乐,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目标还是要促进学生身体的发展和生命的质量。随着《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所倡导的健康生活理念已经在人们的价值观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裴立新也认为,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制度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更重要的是要使学校体育教育成为一种制度,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才可能达到最终的目的。

(杨卓越)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