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品璋冯贵家用文字深切缅怀陈祖德同志

怀念与敬重——镜头中永恒的记忆

——冯贵家(作者为中国体育报原副总编辑)

 

    惊悉一代围棋泰斗陈祖德病逝,深感痛惜!除在一些会议上彼此相熟外,与祖德同志接触不多。只有一次,令人印象深刻。

    记不得是在哪一年了,一次,有篇文稿要请棋院领导审阅。打电话过去,祖德热情邀我到他家里看稿。我如约来到棋院宿舍区祖德家里,祖德家面积不大,陈设简单。夫人和两个双胞胎儿子都在家。祖德邀我入座,夫人送上热茶,祖德专心地审看稿件,两个一模一样打扮得像女孩的小男孩,十分调皮、可爱,时而坐于父母膝上,时而爬到沙发上,抱住祖德和夫人,祖德夫妇的脸上始终露出宽厚和慈爱,一股难得的温情充满着这小小的客厅。

    见此情景,我拿起相机,征求祖德的意见:“我想拍一张你们的全家福。”祖德欣然应允,我举起相机,拍下了这珍贵的镜头。

    照片冲洗出来后,送祖德同志,祖德说,他非常喜欢这张照片,并送我一本签上他名字的自传《超越自我》。

    后来,我退休,未再见到祖德同志,但听说,他一面与病魔进行顽强斗争,一面坚持著书立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这令人沉痛的时刻,我翻出纪念册上祖德的那张全家福,送到本报编辑部,以表达怀念和敬重之情。

 

 忆祖德二三事

       ——王品璋(北京棋院原副院长)

 

    与病魔顽强战斗的祖德同志去了另一个世界挥洒黑白了,他对棋类运动的贡献有目共睹,我只说两件对山西棋坛影响极大又鲜为人知的往事,以表达惜别和告慰之情。

    1972年春,身为太原市杏花岭体育场场长的我突然收到祖德来信,信上说,中央决定恢复体育运动,包括棋类,希望山西赶快抓起这项活动,并说日本围棋代表团不久将来华访问。我见信后,感到又突然又兴奋。我坚信祖德传来的是大好消息,但又不敢明着恢复棋类活动,所以决定悄悄进行。训练工作一开始,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资料,太原棋艺俱乐部在文革中被查封了,全部资料付之一炬。我于是就借陪一位老红军到北京看病的机会,找到祖德,谈了山西的现实状况,祖德就在他不多的日本杂志中给我挑了几本,又让我到北京棋艺研究社段清汉那里要了几本。回到山西,这些资料大大刺激了学员们的积极性,他们发奋苦学。到了1972年底,山西省体委接到国家体委的正式文件,让选派一位有培养前途的棋手到国家围棋队集训。山西省就选派了聪明好学、领悟能力好、进步快的工人家庭出身的陈慧芳参加。祖德认为山西底子薄培养一个人才不容易,送来的苗子不错,就指定基本功扎实、大局观最好的吴淞笙担当专门教练,他自己也经常给慧芳讲棋传道。不料想,经过半年的锤炼,慧芳进步神速,1973年7月竟然战胜了当年全日女子冠军小川诚子。这让山西省、太原市体委对这项运动另眼相看。以后,山西的围棋事业日益发展,国家队集训名额也逐年增加。陈慧芳、杨晋华、江鸣久、江铸久等陆续展露出他们的才华。这与祖德的积极扶持和培养是分不开的。

    随着体育发展形势的不断好转,我国国际象棋事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国际交往日益增多,我被借调到国家体委,在祖德领导下协助顾尔承、朱玉山等组织国家集训队。我常在北京帮助工作,山西省队的队员们无人照顾,祖德就同意每次国家集训队除正式名额外再照顾山西一个代训名额。山西省就派了刚从象棋转项不久的叶江川去代训,他在1979年国家集训队中以代训队员的身份在诸多名手中脱颖而出。后来山西的安艳凤和孙旗男也先后成为国手。

    1992年,祖德成为中国棋坛“三军司令”,更是对棋艺事业费尽了心血。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