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运动中心谱写“北冰南展西扩”崭新篇章

    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壶、冰球……如此多的冰雪赛事,已不再是北方城市的专利赛事。近几年,上述赛事纷纷登陆上海等省市,让南方观众一览其绚丽多彩的场面。而“北冰南展西扩”的发展也谱写了一曲新篇章。

 

借金牌效应促发展


    上世纪80年代末,“北冰南展”这一概念便被冬季运动管理者提出。但当时并未有明确的措施,更多的还是针对竞技体育,希望南方省市能够在竞体上有所发展,建立一些体校,参加比赛等等。而前些年间,也的确有一些南方队伍参加了全国冬季运动会、全运会的比赛中,“北冰南展”初具规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北冰南展”并未有足够的发展,有些项目建队时间较短,有些项目则在一定时间内消失,只是靠“租借”运动员参赛,并没有形成项目发展的规模和体系。
    温哥华冬奥会后,中国冬奥军团取得重大历史性突破,在全国刮起冰雪狂潮。借冬奥夺金契机,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制定了冬季项目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将“北冰南展西扩”作为其中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冬季项目战略发展之一,‘北冰南展西扩’的定位也不再单单是专业队和体校的概念,而是多元的。利用现有省市的条件,特别是当前体育发展的大环境,使南方更多的城市能够开展冰雪项目。”冬运中心主任赵英刚说。
    他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主义发展日益提升,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有些比较发达的城市,对体育发展的要求和群众参与,观众的需求也不一样。因此中心在制订计划时,也很注重这一点,力图真正把“北冰南展西扩”工作做到实处。


历时两载初见成效


    既然是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就要从制定相关政策、建立队伍、组织大型比赛,建立冰雪俱乐部、商业化运作等等,多元化推动冰雪运动发展,而不再是过去单纯的建立运动队,参加全国比赛的模式。应该说,“北冰南展西扩”的概念更加广泛,从单一的思路变成了项目齐全的多元化发展战略。
    而根据城市自身的情况,结合当地冰场、雪场发展情况,冬运中心也制定了不同的发展规划。虽然从2010年实施该计划至今,只有两年多的时间,但“北冰南展西扩”已初见成效。
    办赛方面,上海、杭州、南京都举办过世界级比赛。而广州、深圳也做过如花样滑冰等表演。“上海市发展极具代表性,起到了引领作用。”赵英刚说,上海市拥有四块冰场,近几年接连组织了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冰球比赛,都是世界级高水平赛事,且办赛水平和办赛条件广受好评。而在人才培养上,上海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成立了以大专院校为依托的冰壶队,进行系统的培训。同时上海还修建了两条专业的冰壶队,面向社会培养青少年队伍。“上海不但有高水平的赛事,目前在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和冰壶项目上也已经有注册的队员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态势。”赵英刚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将承办第十三届全国冬运会,这是全国冬运会首次走出东北三省,也是总局北冰南展西扩的重大举措,“新疆近几年在硬件建设上发展很快,办赛次数和水平都在提高,人员也经过了相对系统地培训。为了办好全运会,新疆还专门成立了冬季项目管理中心。”赵英刚介绍说。
    和新疆一样,内蒙古自治区也成立了专门的冬季项目管理中心。而其他的南方城市也都有各自的定位。目前注册开展冬季项目的省、市、自治区和解放军队伍达到12个。


冰雪运动播撒全国


    在南方与西部省市发展冰雪运动的同时,赵英刚也对“北冰南展西扩”的未来充满期待,他说,“在现有基础上让更多的省市开展冰雪运动,让更多人了解冬季项目,通过观赏冰雪赛事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
    “借‘北冰南展西扩’发展契机,建设一批冰场和雪场,也让更多的人口参加进来,为冰雪运动发展提供阵地。而在青少年运动的层面上,我们希望通过开展一些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兴趣,最终能够将冰雪运动纳入到学生体育当中,陶冶情操,培养兴趣,甚至提升水平。”赵英刚说。
    对于未来的发展,赵英刚表示,中心会继续给予政策扶持,配合全国后备人才调研,“目前重点是以东北、西北为主,下一步南方也是我们的重点,也会被纳入到今后冬季运动发展的政策框架之中,比如在参赛、人才培养,交流,后备人才建设等方面,都应该有南方省市的一席之地。”赵英刚说。

王向娜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