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男孩王梓支教云南结缘体育奔波慈善

    他是个31岁的北京大男孩,也许他不喜欢这样的称呼,因为他已经“三十而立”了,他说“立”就是要找到人生的方向。他——王梓,找到了。这个说话北京味儿十足的男人,却用一口一个“我们那儿”形容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捧当小学,因为他在那里支教,而那里也是他找到的人生方向。
    王梓从小在体校练习400米跨栏,并被选入国家队,但是进国家队一个多月后因训练时受伤无奈退役。从小和体育结缘的王梓,现在的生活中也离不开体育。他跑马拉松、参加铁人三项赛、自行车赛,他滑雪、潜水,热气球等等他也都玩儿过。用他自己的话说“30岁以前我把想玩儿的都玩儿了”。
    毕业后王梓在电视台工作。就在他即将30岁的时候,他扛着摄像机爬上了青海一座海拔6000多米的雪山,站在高山上,他感慨着人类的渺小;他去美国拍纪录片,回国后不久美国遭遇大雪;然后是日本,回国后不久日本地震了。经历了这些,王梓开始想自己的生活,想“人活着要做点儿什么,要为社会做点事情”,他想要新的生活。
    王梓在一次台湾环岛骑行中得到了点拨:为什么不把骑行和慈善结合起来?于是,慈善的种子开始在他的心里萌芽。王梓辞了工作,卖了车,决定去捧当小学支教,父母不理解也不支持,因为这件事他和父母争吵得很厉害。
    采访中王梓接到了为学校捐献物资的电话,他耐心地解答着;他的ipad里是学校和孩子们的照片,他绘声绘色地讲述着那里的情况;他的实名微博上常常可以看到学校的最新情况;他对克扣学生营养午餐餐费的事情异常愤慨;他要为孩子们拍个纪录片……
    由于工作的机会,王梓在去年年底去到了捧当小学。大学毕业时就想支教的王梓像找到了目标,那时的捧当小学给王梓留下的印象是:学校够偏、够远、够破,而孩子们则非常打动人。捧当小学所在地位于云南的西北角,距离昆明800余公里公里。去学校需要先从昆明坐15个半小时的长途大巴车到泸水县,然后换乘16座的面包车再“颠”8个小时。这二十三四个小时的路途上,因为条件有限,王梓只得尽量不吃不喝。
    今年8月,王梓开始了他捧当小学的支教生活。他教“三生教育”,即生命、生存、生活,教授孩子们一些生存技能,比如遇到山体滑坡、洪水暴发时该如何应对等;他教信息技术,孩子们不知道电脑,王梓就给他们讲电脑的构成等等;他教体育,王梓带着学生们进行深蹲起跳等基本的体能训练,带着他们跳大绳、打篮球。
    王梓说,这里缺少体育设施。篮球是别人捐的,有个篮球鼓出5个包,一拍就跑,但孩子们照打不误。羽毛球拍子上绑了根粗绳,因为断线太大怕球漏出去。学校有2个乒乓球台,乒乓球拍都没有橡胶,是光拍子。
    王梓最希望的就是让孩子们吃饱穿暖。冬天里,有孩子穿着破衣服、拖鞋去上课,学校的被子、褥子只有手指头那么薄;学校不能洗澡,夏天还好,能用凉水泼;有孩子衣服拉锁拉不上,就穿根铁丝,把两端别起来……王梓家访走过了山崖上仅有双脚宽度的山路,看到了孩子们点着蜡烛写作业,了解到村里年收入高一些的家庭仅为1500元,最低的750元,地里种的粮食都不够自己吃……
    王梓通过微博帮孩子们找物资、找捐款。学校345个学生,王梓要盯着发物资,他要看着物资发到每个学生的手里。
    王梓的所有号召都是通过微博。他微博中的70多个“粉丝”已经报名想成为支教老师。他最多的一天可以收到134箱物资,最少的一天也收到了2箱。王梓在微博上直播他带着一个孩子治眼睛的全过程和各种收据照片,为的就是公开透明。
    王梓想通过骑车骑出些名堂,这样可以给学校拉到赞助。王梓从北京骑了2个月,骑到过三亚;还从北京骑到上海,再到珠峰大本营,一共8700公里。最让他难忘的骑行是在台湾参加一个24小时挑战赛,他一刻不停地骑了18个小时到达目的地,一共骑了521公里。最后140公里的时候,王梓说他都快把牙咬碎了,因为此前他最远只骑过200公里,从来没有骑过500多公里。
    现在的王梓,计划着帮助云南其他学校的孩子,他的希望是能够帮助这些学校找到与捧当小学相当的物资。对于他自己,他希望能够早日在户外运动方面做出些成就,这样就能更好地为学校集资。这个31岁的“新生儿”在自我实现的路上越走越坚定。

(李雪颖)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