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走出属于自己体教结合的“沪上之路”

    1999年,上海市召开了第一次体育教育大会,出台了加强上海体教结合的若干意见。“当时的立足点是把运动队放到有条件的学校去办,但是办了几年后,发现举步维艰。”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郭蓓如是说。一时间,上海的体教结合陷入困局,体教结合的出路在哪里,如何继续走下去,成为摆在上海体育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带着这个深深的思索,上海体育局从去年开始重新整理和反思。郭蓓说:“以前做体教结合,我们总是希望教育系统帮我们培养后备人才,离不开竞技体育的角度,但是教育系统的关注点是在学生的体质、健康和成长。”
    经过几轮协商,上海市在去年成立了体教结合协调小组,并于今年2月13日重新召开了中断6年的全市体教结合大会。发布了上海市委3号文件,明确了包括学生体质增强、后备人才培养、运动员文化学习、体教结合运行机制与保障在内的四方面主要内容,确定了7项要达成的目标,并发布了被誉为“双8条”的双方职责规定。
    自此,上海开始在体教结合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沪上之路”。


文教托管 改变体校困难状况
 

    体教结合,离不开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了保证优质教育人员辐射郊区,上海市政府出台举措,将郊区学校完全委托给城区优质教育学校实施管理。这一点给上海体育人很大启发,“我们找到上海市教育局,希望把市一级的体校当做郊区学校进行托管,没想到得到对方的极大支持,”郭蓓说,“提升文化教育最难的是师资,这样我们的困难状况一下子就改变了。”
    在上海市体育局与教育局的支持下,当地许多体校与周边学校签订了托管协议。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自2011年10月起,将自身的文化教学工作交由北虹中学托管。在托管过程中,北虹中学不仅派出“名师”为体校生教学补差,双方更共同展开了“构建于《课程标准》的体育运动学校学科教学要求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探索适合体校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

 

送教上门 让运动员练到哪里学到哪里


    “为了每一个运动员的终生发展”是上海体育局秉持的理念。除了让优质教育资源援体,上海体育局也积极为优秀运动员送教上门。在上海市财政、上海市教育局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这已成为上海体育局的常态化工作。
    郭蓓说,事实证明,文化教育不论对运动员未来专业的发展,还是离开体育走向社会,都至关重要。“不能输送了或者到外地训练了,我们就放手,这样就没有人愿意来练体育了。”“只要是上海运动员,我们就要把他的文化教育管到底!”这一句,郭蓓说的铿锵有力。
    据介绍,每年上海市体育局都会派出几批老师到北京、海南、连云港等地,为输送进国家队或在外训练的运动员送教上门、查漏补缺,让“他们练到哪里,就送教送到哪里”。此外,上海市体育局与国家体育总局也正在积极研究电教室间的网络互通,希望让网络教学成为可能。

 

创新方法 体校教学谱新篇


    体教结合不仅要借助外力,还要形成内力。在各级体育和教育部门的帮助和指导下,体校自身也在不断创新方法,探索符合体校特色的文化教学模式。在上海市徐汇区位育体校,学校就积极立足制度化机制创建,有效促进了体教工作形成合力。
    一方面,学校制定了完善的双向管理机制,如教练与教师紧密联动的“双跟机制”,就是通过教师进入训练场跟训,教练员进入教室跟课的方式,既促进了教师和教练员的认同,又加强了对学生全方位了解和指导。同时,又进一步创新体校教学模式。通过小班化教学、降低难度放慢速度、集体性补课与个性化补缺等模式,有效促进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学习的有效性。通过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成绩稳步提升,2011年在读学生录取率达到100%,业训输送和比赛成绩也持续提升。

(卢  苇)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