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用体育特色兴校 用体育精神育人
还未走进江苏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就能听见欢快的音乐声,走近一看,同学们正手拿排球,整齐划一地做着学校自编的排球操。游府西街小学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形成了以排球为特色的体育运动氛围,目前是南京市小学生排球训练基地学校。学校还设立了多个项目的体育运动俱乐部。二年级的沈楚翰每个星期最期盼的就是周五下午的独轮车课。丰富的大课间内容,种类繁多的体育俱乐部,为孩子们走出教室,感受阳光体育提供了条件。
学校有特色 学生有特长
“阳光体育”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体育课、大课间活动,现今的许多学校都在寻找体育特色,用品牌的体育项目推进学校体育的发展。南京市第三中学是赵蕊蕊的母校,学校设有排球校本课程。学校不仅人人会打排球,游泳也成为初一、高一年级的新生必修课。常州兰陵小学提出了“以乒乓特色兴校,用国球精神育人”的理念,形成了校本课程、乒乓班、校乒乓球队、俱乐部专业训练的四级技能培训体系。
发展学校特色项目,不仅是让每个学生掌握技能,更是要让他们懂项目。羽毛球是常州市新北区国英小学的特色。人手一副羽毛球拍,人人会打羽毛球已不是新鲜事。学校打造了羽毛球文化特色。设置羽毛球运动标语、羽毛球运动雕塑、羽毛球造型书架、羽毛球文化长廊,自创羽毛球操、羽毛球舞蹈,进行“我心中的羽毛球偶像”征集活动,出版羽毛球专题校报,开设羽毛球专题网站,进行校园“羽毛球之星”评选,开展羽毛球主题的书法、绘画、摄影、征文活动及举办羽毛球文化节等等,羽毛球文化已渗透至学校的各个角落。
据国英小学校长吴瑞亚介绍,学校每年派出体育教师参加省、市羽毛球教练员、裁判员培训,并利用寒暑假和课后时间,分期分批对全体教师进行羽毛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比赛规则的培训,使每位教师成为羽毛球运动的行家。学校还聘请了三位羽毛球专业教练,成立了“国英小学羽毛球教师培育室”,对青年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吴瑞亚说,学校的羽毛球文化还带动了周边社区羽毛球运动的开展。
学校通过特色体育项目打响了知名度,学生则在这个过程中养成了锻炼习惯,培养了体育特长。
保障阳光体育 提升学生体质健康
常州市武进区制定了学校体育工作考核办法。自1996年起,武进区将学校体育工作纳入《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制定了素质教育评估细则,将学校组织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大课间活动、体育节等日常体育工作纳入评估范围,保证体育工作在教育质量评估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目前学校体育工作分值初中阶段占到总分的7%,小学阶段占到总分的9%。
常州高级中学校园主干道上建起了篮球架,学生车库改造成了乒乓球房,原因很简单,就是原有体育设施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不是不想锻炼,而是没有兴趣。”有了各种体育俱乐部,学生们就有了各自的施展空间。有了硬件条件保障,有了学校、教师的引导,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群体逐步扩大,学生体质也就有了看得见的变化。
江苏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杜伟介绍,近几年,江苏一方面进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一方面进行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方面,建立了省市两级覆盖所有区县和10所高校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每年对10余万名大中小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监测,连续两年向社会公布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方面,实施了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行动计划,计划分为四大行动:健康素养提升行动、体育活动推进行动、卫生服务改善行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通过这些措施,近两年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得到了初步改善。
体育育人,体育发展人。这一点,拥有体育特色项目、大力发展学校体育的学校都清楚。
(李雪颖 卢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