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秉枢表示让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回归教育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理想状态是运动员回归校园,放学后在体校进行科学高效的训练;体校若独立办学,则一定要引入优质教育资源——体校要成为优质的体育中学。采访中,首都体育学院院长钟秉枢不断强调体校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让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回归教育的必然性。
    问:当前体校规模萎缩,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文化教育薄弱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钟秉枢:运动员的培养是高风险性的,全国绝大部分体校向省市专业队输送率不到10%,少数优秀的体校输送率达到30%以上。与此同时,高考录取率逐年升高,2012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率已达到75%。这样看来,只有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体校来。
    问:学训矛盾的问题依旧存在?
    钟秉枢:当前体校生存的空间很狭小,学训矛盾的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教育系统在学生“减负”方面出台了很多措施,但中小学生负担依旧很重。应试教育是长时间学习,训练也一样。从实行“三从一大”时期成长起来的运动员现正处于执教期。“三从一大”本身没有错,但它的核心是“从实战出发”,很多人忽略了这点,只关注“大运动量训练”,所以缺少精细化的训练与管理。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加强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就是给运动员增加了负担。
    问:要如何解决学训矛盾?
    钟秉枢:解决学训矛盾一方面是教育部门给学生减负,一方面是运动员的科学化训练。教育部门在频繁出台关于“减负”的政策,一旦这些措施得到有效落实,体校就可能会“火”起来。如果每天下午3点放学,孩子们就有时间参与运动。教育部门对学习时间进行了限制,同时体育部门应该增加对训练时间的限制。这方面美国有很好的示范,美国全国高校体育协会明文规定,大学生运动员每周训练时间不得超过20小时。如果超过,将吊销教练员执照,取消运动队参赛资格。
    现在相关的政策已经足够了,像“23号文件”已经很细了,重点在于文件的落实和监督保障。当前一些省市也开始有所尝试,有的由当地教育部门配置体校文化教育资源;有的在年度考核上设定了升学率和输送率两项指标;有的把运动员学习成绩和教练考核挂钩等。这些措施都有助于改善体校忽视文化教育的问题,但都是小修小补,很难从根本上有所改变。
    问:如何达到您说的根本上的改变?
    钟秉枢:早前专业队的后备人才训练是放在业余体校进行的,运动员在学校上学,放学后到体校训练,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模式。这种模式后来逐步发生了演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文化学习负担越来越重。运动员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无法同时完成学习和训练,体育部门只好把学生集中训练、吃住、学习,聘请文化教师到体校教课。这其中最大的弊端就是体校脱离了教育体系,因而无法吸引优秀的教育资源。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让体校逐步回归教育,实现运动员的教育归教育系统管,训练归体育系统管,把学生纳入到教育系统,这样才有助于根本解决这一问题。
    要明确以人为本,关注运动员的长远利益和全面发展的观念,逐步实现与国际通行的做法一致,使体校教育回归教育系统。思想观念转变后,就要把能够实现就近入学的中小学融入体校中,要把体校办成优质的体育中学,有体育特色的优秀中学。这可以学习借鉴发展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方法,让学校在开展体育传统项目的基础上,将业余训练有机结合。把原有面向体校的政策,给到这些体育特色学校,让学校做大体育特色。
    如果是独立设置的体校,就一定要严格规范办学体系,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在办学性质、任务、目标、入学和毕业门槛等方面进行规范,树立文化课老师的权威,文化教育要实行“一票否决”等。

(李雪颖)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