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之年更应该注重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

    举国瞩目的第十二届全运会将于8月在辽宁举办。所有参赛的代表团都在秣马厉兵、全力以赴备战全运,争取夺得最好成绩。在全社会热情参与全运、服务全运、奉献全运、享受全运之时,千万不要忽略一个极易被忽视的问题——疏于落实运动员的文化教育。
    关于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国家多次下发文件,召开专门会议,开展专项督查,力图从根本上理顺这一我国运动员培养过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在党和国家亲切关怀下,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越来越得到重视,并在日常工作中得到加强。但是每逢大赛之年,由于人们普遍对运动成绩的重视,强调训练和竞赛“硬任务”的重要性,常常会出现对文化教育“软任务”的忽视和淡化。这是非常危险的,如果强调大赛之年的竞赛重要,那么运动员每年都会有各种重要的赛事,以此作为弱化文化教育的理由,那样,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就永远是空谈。
    目前我国运动员培养主渠道仍然是各级体校和专业队,体育部门的各级领导,要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各级党组织和政府职能部门对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重要性的思想认识问题,认识到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学习文化知识是运动员的权利,是教育法的要求,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运动员提高训练竞赛水平自身的需要。一个文化知识基础薄弱的运动员,其领悟能力、接受能力、训练比赛能力都将受到直接影响,难以成为一个高水平运动员。同时,学习文化知识还是运动员退役后二次就业的需要。当运动员走出赛场,走向社会,所面对的社会生活将不再像运动员时那么单一,所要处理的关系更加复杂和多元,对社会的认知和适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缺乏了必要的文化教育,对社会的适应无从谈起。
    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文化教育,为运动员就学、就业创造条件等政策措施。但在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过程中仍然存在教师资源短缺、学生学习动力缺乏、教育监管机制不足等问题,需要加大推动力度。2012年,国家体育总局等五部委针对存在的问题再次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文件规定已经十分明确,关键在于落实。要切实把运动员文化教育纳入到教育的领域,即将公办体育运动学校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将文化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将文化课教师纳入教育管理范围;要切实将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纳入我国现已实行的教育督导体系,各级政府及体育、教育等部门尽快开展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专项督导工作;要切实抓好运动员入队和参赛的文化测试工作,做到严把入口关,严把参赛关,建立相应退出机制,文化课成绩达不到一定要求的,则停止训练、停止参赛甚至退出运动队。各项规定的最终目的是使文化教育真正为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和今后的幸福生活创造条件,为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夯实根基。
    欧美很多国家的大学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上早已成为主渠道之一,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制度和模式。国家五部委的文件提出鼓励高校与省、自治区、直辖市优秀运动队建立“教体联办”关系,为运动员在役和退役完成学历教育创造条件,不断提高运动员学历教育质量。因此,要充分发挥我国高等院校在竞技体育中的作用。目前,我国独立设置了14所体育高校,在师范大学和综合大学中有272所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所设立的项目几乎覆盖所有竞技体育的类别,完全可以把若干项目放到大学来发展。沈阳体育学院在多年办学实践中,坚持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及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并重,培养有文化的高水平运动员,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自主培养的大学生运动员韩晓鹏、薛瑞红、李妮娜、徐囡囡、欧晓涛、贾宗洋、李科、齐广璞、徐梦桃、郭心心等夺得奥运会、世界锦标赛和世界杯三大赛金牌79枚,奖牌201枚。全部来自沈体的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国家队的教练员、运动员,连续代表国家参加了4届冬奥会,夺得了我国雪上项目的全部6枚奖牌(1金3银2铜)。在都灵冬季奥运会上实现了我国冬奥会雪上项目和男子项目金牌两个“零”的突破。体教结合培养的优秀运动员,在完成中专、本科教育后,有的攻读硕士研究生,有的成为教练员、体育教师,有的走上了体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岗位。由于运动员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身心健康成长、素质全面提高、退役后得以顺利就业和正常发展。
    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竞技体育乃至体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各级体育主管部门在全运之年更应持之以恒地抓好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