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自主招生增设体能测试体现新人才观
4月13日上午8点30分,800多名学生来到北京大学第二体育馆外,等待参加2013年北大自主招生考试的体质测试。工作人员在门口对外喊话:“点到名字的考生到篮球场集合,家长请在馆外等候。”家长们争相向体育馆内张望,相互询问着,“究竟是怎么测?测什么啊?”
今年北大自主招生复试增加了体质测试,测试的内容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坐位体前屈、台阶试验和跳绳5项。虽然测试结果不计入考试分数,但会将其作为学校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考生的参考。
学生:没锻炼,担心!
比起琢磨不定的面试考题,体测更让这些孩子们和家长们担心。“现在是最后的冲刺阶段,很久没有锻炼了,不知道今天怎么样。”一位江苏考生说。而她的母亲在看着女儿步入测试场馆后对记者说:“虽然体质测试的结果不会计入总分,但还是怕测试的结果影响到后面的面试。”
测试一开始就被认为比较难的一项是跳绳,“没想到测试跳绳,之前以为会测立定跳远,所以没有练习过。”在体测现场外的篮球场上,一身运动装的考生们临上场的时候还在练习跳绳。来自秦皇岛一中的高鑫参加完测试出来,就被周围的同学和家长围住,询问测试情况。“很简单,没有什么可担心的,没有测试跑步!通过测试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健身的指导和导向。”高鑫有些欣慰。
几位来自安徽、河北和江苏等地的考生家长向记者表示,没有让孩子为体质测试做任何准备,“高三学习压力太大,高一时还有较多的体育活动时间,高二就减少很多,高三就更少了。只要孩子的身体健康,即便体质测试结果不优秀,也不会对他考上大学有太大的影响,所以孩子没有为参加这次体质测试做任何准备。”
“我个人比较喜欢体育,孩子也喜欢。孩子高三学习肯定紧张,但是早晨晨练个半小时,一天的学习效率也会很高,‘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嘛。”来自安徽的考生家长李世奎表示,“体育锻炼不为别的,就为自己的健康也是应该的。”
学校:体质测试不是目的
在测试现场,老师和工作人员耐心地为参加测试的学生做讲解,有条不紊地安排考生进行每一项测试。由于测试不分男女,在台阶试验的场地,台阶的高矮就会随着测试的考生变化而变化,工作人员要为每组考生摆放台阶,在运动结束后还要在1分钟内考生带好指脉仪,丝毫不比测试的考生轻松。
考生随着节奏上下台阶,一旁待考的考生怀着不同的心情。“这一上一下的,应该容易造成轻微脑震荡吧。”一对江苏的考生小声交谈,“这个测试也不难,以前测过,就是不知道干什么的。” “这得测几分钟啊,怎么还不停啊?!”一位体型略胖的考生抱怨。
虽然体质测试的结果不影响考生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最终分数,但对于那些感觉子女的身体素质不是太好的家长来说,他们仍然担心体质不合格的考生,会被排除在录取名单之外。但是,无论考生是否完成自主招生考试考核,高考都是必过的一关。
北京市教委体卫艺处王东江个人认为,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增设体质测试,实际上并不会对考生升学产生太大的影响,最主要是引导考生和学校重视体质锻炼,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向社会传达“高校重视学生体育锻炼和拥有一个健康体魄”的信息,引导社会关注青少年的健康。
让全社会关注学校体育
清华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增设自主招生考试的体质测试,从最初的考生选测,到全部考生必测,显示出对学生体质重视。北京大学今年也在自主招生考试中增加了体质测试。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自主招生中对学生进行体质测试,这对全社会是一个引导,尤其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优异、希望考上好大学的学生来说,他们必须明白,自己要有健康的身体。
在应试教育之下,体育课在学校普遍不被重视,存在课时“被占课”,学生“被及格”现象,也导致了我国中学生体质逐年下降。现如今,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增设体质测试,学校体育终于迎来了关注的目光。诚然,把体育纳入高考体系,可以引来学校和家长对体育的关注,但是必须谨防体育成为“应试体育”,不但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反而给学生稚嫩的肩膀又压上一座大山。
(季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