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提升高校体育“高度”

    从去年开始担任复旦大学副校长、分管学校体育工作的陆昉,一直以来对学生体质都非常关心。在他看来,大学生应该要有强壮的体魄,“这是人才培养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衡量学校工作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
    理科生出身的陆昉,喜欢用数字说话。“从我们学校体教部报告的数据来看,还是不错的。我们这几年合格率在91%到92%,不合格的在8%到9%。如果进一步分析数据,我们觉得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达标,更重要的是怎么样提高优良率。”

缺乏“三度”成普遍问题

    陆昉表示,这几年由于上海基础教育对体育的重视,大一新生的优良率在逐渐提高,以复旦大学为例,大一新生的优良率从2008年的31.7%提升到了2012年的47.75%,大二的优良率也明显上升。但是目前的情况是,这个数据到了大学三四年级就开始呈现下降趋势,“这和我们整个体育课的设置和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有一定关系。”
    他认为,目前在高校体育问题上普遍缺乏“三度”:高度、强度和广度。在高度上,很少有学校把体育作为高校重中之重的工作来考虑,“比如我们的党政联席会议上,就很少有讨论体育工作的时候”。在强度上,各种体育训练,包括军训中,往往由于教师怕“出事”,在耐力和体力方面的训练强度有所不够。在广度上,也还没有完全覆盖到所有学生。
    陆昉坦言,目前高校体育“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设计中进一步加强。“比如说这个学期我们要开人才培养工作会议,下个学期就要考虑开体育工作会议,发动全校的师生高度重视体育工作。”

 “三个结合”推动高校体育发展

    具体来说,陆昉认为高校体育工作应该做到“三个结合”:第一,是课内体育教育要和课外体育教育结合。陆昉说:“目前大学课内体育每周只有两节,时间有限,要活跃高校体育,提升学生体质就必须要和课外结合,体育教师应该来具体承担。”第二,要将学生体育课成绩与健康体质测试挂钩。“复旦把40%的健康成绩纳入到体育课成绩作为考评”。第三,还要把健康、体育成绩与学位挂钩。换句话说,如果健康和体育不达标,就不能拿到学位和文凭。“我们要输送的是合格人才,如果这方面达不到要求,也不应该从我们学校出去。”
    在高校体育问题上,陆昉表示,首先要大力做好宣传工作。“不仅使我们的学生,而且使我们的教师,大家一起来重视体育。”其次,对“8%的体质不合格学生”,也要给予特别关注。要“制订方案,使他们能够得到成长,他们的体质能够得到锻炼。”陆昉表示,学校目前也在考虑,把学生中学阶段的体育测试成绩纳入自主招生,希望“从源头把好这个关”。

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

    此外,针对三四年级学生体质下滑的问题,陆昉也特别强调要做好高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三四年级,一方面他们有学业,包括毕业实习等压力,在这方面有所疏忽。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政策措施上面还没有到位,我们要进一步想好各方面办法。”
    在陆昉看来,良好体育氛围对高校体育的推动功不可没。“我们以前读书,到了四点基本上都到操场上活动了。现在这种氛围很难体现出来。我们怎么样把这种氛围再度营造出来,这需要我们一起来努力。”为此,复旦大学每年都坚持举办体育文化周,希望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来营造崇尚运动的校园氛围,使得所有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卢苇)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