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运动员职业转型培训渐形成体育特色

    6月7日,全国退役运动员潜水指导员、游泳救生员、游泳指导员职业转型培训班在广东湛江落幕,这也是国家体育总局第三次主办该项目。与往届相比,此次培训在软硬件上都有所发展——新增潜水指导员培训考核、实行电教教学、引入系统外专业师资……学员选择更有针对性、专业性,近90%的学员都是水上相关项目退役。承办该培训的湛江潜水运动学校校长石波认为,此举能提升学以致用的有效率,“让更多学员学有所成”。
    与潜水培训班同期举行的,还有云南昆明的全国退役运动员推拿保健项目职业转型培训班,这也是国家体育总局今年针对就业相对困难的大级别、重竞技类退役运动员进行的一个项目新尝试。虽然这些变化都看似不大,但一点一滴,却累积出我国退役运动员职业转型培训的发展脉络。

转变安置方式  从“包办”到帮扶

    2002年,是我国退役运动员职业转型的转折。在这以前,国家一般都是通过组织安置来解决运动员退役就业问题。不过随着社会经济形势变化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这种方式到90年代末,开始积压大量运动员。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等六部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意见》,提出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安置工作要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体育部门要教育运动员转变就业观念,引导运动员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鼓励退役运动员通过市场自主择业。对自主择业的退役运动员,改革现行退役补助办法,根据其参加运动队的年限、取得的成绩和本人退役前的工资待遇等因素,给予经济补偿。2003年8月,人事部、财政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自主择业退役运动员经济补偿办法》规定,出台了自主择业的经济补偿办法。
    但这种“给了钱,让运动员离开运动队”,并没有真正解决运动员的就业难,也让许多问题随之而来。一名因伤退役并错失免试入学机会的国家二级田径运动员,回忆退役时的状态说:“特别迷茫,不知道能干什么。想上学,但伤了跑不出成绩,硬考又考不上。除了会跑步,也没什么技能。天天就只会在家里打游戏、上网,爸妈看着我都叹气。”
    随着情况越来越严重,体育系统认识到,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虽然运动员退役后的出路,无法由国家“包办”,但走向社会之前,必须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职业转型辅导。在这样的背景下,2007年,运动员职业转型历史上的标志性文件出台。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公安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运动员聘用暂行办法》。其中,特别明确了运动员培养机制,实行职业转换过渡期制度。

首次“试水”  转型培训收到奇效

    也是从这时起,真正的退役运动员职业转型培训开始了。最早一期培训班始于2007年。当年8月,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与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合作,在青岛航海运动学校开办了第一期水上项目退役运动员转型为水上俱乐部工作人员培训班。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人才服务部主任刘光涛坦言,当时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那时候就业培训社会上已经有许多较为成熟的做法,但对于一直专注训练的体育系统来说,还是个陌生领域。而且运动员与普通社会人士也有区别,可借鉴的东西不多,完全是边摸索、边总结、边执行。”
    与现在相比,彼时的职业转型培训还相对简单,只是在水上项目的操作、运营管理等外,适当加入了一些综合素质和职业指导。但作为“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这次培训也为运动员的职业转型之路开了一个好头。培训班共持续两个月,培训了20余名退役运动员,其中有10余人都先后进入水上俱乐部任职,并已成为中坚力量,成效颇为显著。
    这次“试水”后,我国的退役运动员职业转型培训工作开始逐渐走上正轨。2008年举办和扶持的培训班6期,项目达到5个,2009年达到10期,最多的一年甚至达到了13期……特别是2008年总局批准人力资源开发中心设立人才服务部,作为总局层面辅导运动员职业转型的专门机构,推动工作步入了一个新阶段。现在,每年总局都要举办多期实验性、探索性、典型性的退役运动员培训班,迄今已举办或扶持了近40期,接受培训的运动员已逾2000人次。

6年探索  形成体育特色体系

    经过6年的探索,体育系统在退役运动员职业转型培训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据介绍,目前开发的转型培训项目主要集中“体育系统内的,能发挥运动员特长又有自身资源优势的项目”,如健身教练、滑雪指导员、运动防护人员、体育教师、体育经纪人、拓展训练师等,自2007年这项工作开展以来,体育系统自行探索并适合开展的项目已有近20项。
    特别是近年来,总局还针对“转型就业相对困难的一些大级别、重竞技、投掷类项目”,开发了符合其项目特色的转型内容,并委托辽宁省体育职鉴站进行了相关课题研究。希望“通过培训让退役运动员充分发挥自身特长,重新回归体育系统,继续为体育事业作出贡献。”

针对性内容  力求更贴近运动员实际

    在内容设置上,培训也力求更贴近运动员实际。刘光涛介绍,通过多年实践,工作人员摸索出许多运动员与其他同龄人不同的地方:第一,从小接受专业的封闭训练,文化学习有所差距,这种封闭也造成他们对社会认识不多。第二,运动员有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这种认同感越高,退役以后转变起来就越困难。
    针对这些特点,在实施运动员职业转型培训时也采取了对应措施。在职业技能培训外,首先增设了心理调适和职业指导课程,让运动员调整心理落差,重新认识社会,重新对人生目标有一个认识。第二部分则是针对综合素质短板,在培训中增加基础素质培养,如与人沟通、礼仪、演讲、求职应试技巧等。并在培训管理上采取许多“特殊措施”,调动运动员自我管理,通过活动和比赛等来提升运动员的实际演练能力,发挥他们的特长。
    同时,为了让退役运动员有更多了解社会的机会,培训班还会组织求职见面招聘会,让运动员与企业真实接触,并安排实习岗位,提前培养运动员对社会的现实观念。

培训显实效  为运动员“开一扇门”

    一系列做法,为许多迷茫的退役运动员提供了方向。在刚结束的潜水指导员培训班上,记者遇到来自辽宁的蹼泳退役运动员林小欢。这次培训启发她产生了许多新想法,“培训里有许多与潜水俱乐部老总交流的机会,我觉得这是一个方向,在辽宁发展潜水不太现实,但是可以尝试通过旅游的方式,组织人员到这边进行相关培训。”
    参加过2010年全国优秀退役运动员体育经纪人培训班的周宇翔也告诉记者,他练了8年的游泳和6年的现代五项,“刚退役的时候,我想到的出路只有当教练或者警察,在参加了这个培训班后,我才发现,老师替我的未来打开了一扇门,里面有很多路可以选择。”
    此外,总局在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职业辅导方面,也在逐步引入一些新理念。刘光涛说:“现在的运动员职业转型培训,都是在停训后再进行弥补。但我们发现如果退役后再开始,短期内效果不是很明显。所以也慢慢想把它做成一个长远规划,逐步往前渗透。比如入队时有文化测试,在役期间增加文化课、职业技能学习和职业指导规划等。”同时,下一步人力资源开发中心还计划设立运动员职业转型培训基地,让工作实现常态化。

(卢苇)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