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等体育运动学校校长培训杭州开幕

    6月18日,2013年全国中等体育运动学校校长培训班于杭州开幕。在首日进行的校长论坛中,来自全国26个省区市以及全国6所体育院校的100名中等体育学校校级领导干部齐聚一堂,探讨困境,共议发展,为体校未来建言献策。

积极落实文件  加快办学方式转变

    在论坛中,校长们一致认为,虽然各级体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竞技体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一功能的办学指导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校长盛茂武更指出,招生困难、文化教育满足不了家长需求、社会对体校认可度不高、学校发展方向和模式尚未形成,已经成为目前困扰体校发展的四大“瓶颈”。
    盛茂武认为,在体校发展中应坚持以培养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和社会有用人才为目标,要坚持办“家长满意”和“社会满意”的体校,因为只有“家长满意学校才能生存,社会满意学校才能发展”。而其中,学生的出路无疑是“家长满意”和“社会满意”最为关注的因素。
    对此,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司长郭建军也坦言,体校办学不同于卫生、旅游、艺术以及其他从事第三产业人才培养的行业办学。“好的体校,年输送率也就在10%左右,由于缺乏社会职业需求,90%的孩子都会面临出路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体校发展必将走向死路。”
    而要从根本上解决体校的生存发展问题,借助政策机遇,谋求转型和发展是必经之路。郭建军认为,各级体校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政策机遇,积极贯彻落实相关文件,尤其是23号文件和77号文件。要加快办学方式转变,使各级体校与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结合,与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校外青少年体育活动场所相结合,走内涵式、集约化的发展道路,积极探索中职教育与体育特色、社会需求的结合,扩宽人才培养功能。

探讨实际经验  23号文带来发展契机

    而对于基层体校来说,也许实际做法更加值得借鉴。在校长论坛上,不少体校也带来了自己的经验。在安徽省阜阳体育运动学校,由于学校多年来没有专职的文化课教师,致使文化课教学工作薄弱,直接导致了绝大多数运动员的文化素质难以达到升学和择业的要求。校长彭超华表示,面对困境,学校也曾开设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等方式,为运动员升学和就业拓宽道路,但“收效甚微”,“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困扰体校发展的头号难题”。
    正值发展陷入困境之际,23号文件的颁布实施为阜阳体校带来了新机遇。经过对文件的深入研究,阜阳体校开始主动作为,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协调沟通,并通过调查研究,让文件落实与地方实际相结合,成功实现学校的“华丽转身”。目前,阜阳体校不仅实现了体校发展纳入体育和教育发展规划,体育文化教育经费、训练教育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市政府还核增了学校人员编制,并积极深化“体教结
合”,将原来的体育局单独办学,改变为体育局、教育局协作办学,让学校从硬件到软件都得到了优化改善,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

交流带来实效  提供改革做法借鉴

    在深化“体教结合”方面,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的做法也许更具前瞻性。在上海市体育局与教育局的支持下,学校与虹口区教育局签订了文化教育工作合作推进项目协议,自2011年10月起,将文化教学工作交由北虹初级中学托管。北虹中学不仅派出“名师”为体校生教学补差,双方更共同展开了“构建于《课程标准》的体育运动学校学科教学要求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探索适合体校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此外,学校还通过青年教师汇报课、“我带老师做运动”、课后辅导、集体研讨、集体备课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了学校文化教育水平,促进了师生、学训关系的和谐发展。
    而作为东道主,同时也是奥运冠军孙扬和叶诗文的母校,杭州市陈经纶体育学校在游泳业余训练方面的办学经验也得到了广泛关注。校长吴璐琪介绍,在游泳项目的发展模式上,学校一方面引入俱乐部制的市场竞争机制,在选材、培养输送等方面进一步优化管理,提高游泳后备人才的输送率。另一方面,也利用奥运契机,将竞技游泳与全民健身结合,引导市民参加游泳活动,开设游泳技能培训,营造了游泳健身的新氛围。目前,杭州多数学校都将游泳列为特色课程,要求无特殊原因必须掌握游泳技能。杭州市教育部门也将游泳纳入中考体育科目,逐步形成了游泳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优势,也为学校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与会校长们纷纷表示,论坛让他们看到了更多实践层面的操作经验,也为体校随后的改革提供了做法借鉴。

(卢苇)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