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试行青少年比赛赛前文化和体能测试

    近日,广东连续举办了省青少年赛艇、跆拳道、排球等锦标赛,并在赛前试行了运动员文化测试和功能性测试,总体效果不错,这是广东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简称“国务院23号文”)和《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具体举措,也是为了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促进运动员全面发展。

文化测试渐入“民心”

    从7月15日开始,广东省青少年赛艇、跆拳道和排球锦标赛分别在广州、深圳和阳江举行。如何测试和检验运动员的文化水平,促进各基层体校、学生和家长重视运动会文化学习是摆在广东体育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对此,广东省体育局和教育厅成立了以广东省体育教育专家孙武、广东省体职院博士石龙、陈目教授等为主的专家组,对文化测试的题库、题目难易度等方面展开了一年多的调研,以学生平时文化教育的教学点、知识点为基础,最终制定了适合广大青少年运动员的语文、数学、英语等测试题库,题目涉及小学、初中、高中、中专等类型,多达几万道题,每次测试将随机抽取考题。
    根据专家们对题目难易度的预测,他们认为体校学生考试平均分达到24分至30分即可达到要求。三场测试下来,大大超乎预期:赛艇39.2分、跆拳道44.58分,而排球赛前文化测试更高达48.2分。以赛艇文化测试为例,孙武老师还特别进行了统计:203名体校学生中,30至40分钟交卷的考生占10%(考试要求30分钟后方可交卷),40至60分钟占70%,1小时后占20%。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考试均秩序良好,考生均为混搭,不同年级在同一考场,交叉座位,学生没有作弊等投机取巧的机会。
    孙武和石龙老师表示,这三场考试充分说明了几个好现象:一是为什么考试秩序这么好,是因为体校学生均已认识文化学习的重要性,他们平时对文化学习更加认真和努力;二是家长日益重视孩子的文化学习,鼓励孩子在体校期间多学习文化知识;三是教练观念得到转变,要求队员要加大文化学习力度。作为今后省运会的参赛门槛,赛前测试也得到体校、家长和学生的高度重视。
    在体校中,与运动员最为亲密的当属教练。为了让各基层教练更重视体校学生的文化学习,广东省体育局还展开了10期教练员联席会议和培训班,从教练员入手,重抓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阳江市排球教练李翠霞告诉记者,她要求队员们要学好文化,队里已经形成了文化学习的良好氛围。“我和家长也沟通了,共同鼓励孩子学习,学习好了,同样能促进运动训练。”
    记者于7月23日晚探访了阳江市体校举行省青少年排球锦标赛赛前文化测试,体校学生们考完均一脸笑容,不少坦言考试难度不大。文化测试,他们都能接受。珠海排球队队员杨钰莹说,“这是我的第一次赛前文化测试,但考试不难,因为赛前我们对平时的知识点进行了复习。我们都对自己的文化水平有信心。”令人可喜的是,本次考试,广州一学生竟考了90分的高分,出乎所有人预料。
    石龙博士坦言,由于广东基层20多所市级体校学生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氛围、环境、教材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如何让体校学生接受更均等、更优化的文化教育,是今后广东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培养社会需要的全方位人才

    广东在对体校学生功能性体能测试方面,同样注重其基础、全面平衡发展。在体能测试现场,青少年运动员们高兴地做着引体向上、跪地投掷实心球、深蹲、土耳其推举、立定跳远等各种功能性体能的测试。广东省体能训练中心主任、广东省体校副校长肖明向记者介绍,体能测试主要内容有功能性动作质量、综合力量、加速能力、上下肢爆发力、灵敏性、耐力和局部肌肉力量。肖明表示,这一个周期内,主要做功能性体能数据统计,研究广东体校学生体能特点,再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改进。
    这三场赛前文化和体能测试,各体校学生一脸的青春笑容,各位专家、教练忙碌的身影,也昭示着转型升级中的广东青少年体育正迎来发展的春天。广东省体育局副局长高敬萍和青少处处长吕劭华告诉记者,除了已经结束的三个项目,广东今年还将对武术套路、拳击和跳水的青少年锦标赛试行类似的测试。明年在全省各项目青少年比赛中全面铺开。
    “我们不只是培养有运动特长的学生,更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高敬萍和吕劭华均表示,广东正掀起贯彻落实“国务院23号文”热潮,赛前文化和功能性体能测试是一个助推器,借助省运会改革的平台和杠杆作用,进一步促进“体教结合”,让更多的体校学生有出路,让家长放心,培养社会需要的全方位人才。

(黄心豪  吴钰成)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