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北京体育大学迎来甲子华诞

    北京体育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确定的首批全国重点院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2013年9月,这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高校迎来了甲子华诞。

承载使命  艰苦创业

    翻开北京体育大学的光荣史册,呈现出的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北体人艰苦创业、不懈奋斗的办学历程。共和国初创,国弱民穷、百废待兴,刚刚站起来的中国人民有尽快改变“东亚病夫”的屈辱形象,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强烈愿望。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在此背景下,中央领导和有关部委开始酝酿建立专门高等体育院校。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人对办体育院校作了明确批示,1952年7月,以著名教育家徐英超教授为主任的“中央体育学院筹备处”成立并开展工作。1953年8月31日,国家四部委正式发文,批准成立中央体育学院。同年11月3日,中央体育学院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举行开学典礼。第一代北体人看台下安家,席棚里教学,形成了“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的先农坛精神,奠定了中国高等体育教育事业兴起和发展的基石。
    1956年,学校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1960年,国务院批准学校为首批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78年,再次确定学校为88所全国重点院校之一。1981年,学校被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86年,学校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9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学校被批准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
    60年来,这所承载着华夏儿女体育强国梦想的大学,以“增强民族体质、弘扬体育精神、探索科学真理、引领文明进步”为办学理念与使命,坚持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办学模式,秉承“追求卓越”的校训,艰苦创业、敢为人先,孕育出“爱国、拼搏、求实、创新”的北体精神与优良校风,成为引领中国高等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旗帜和标杆。

特色办学  成果辉煌

    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北京体育大学已成为一所具有光荣办学历史、深厚文化底蕴、扎实办学基础、鲜明办学特色,享誉国内外的高等体育学府。
    学校不断强化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的办学特色,全面提升办学质量与效益,取得了标志性成果。学校现有8个学院、5个系、2个教学部、3个科研、实验中心和2个附属体育学校; 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5个本科专业。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省部级优秀重点学科、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2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部级体育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教育教学成果丰硕,取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等一大批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一批高水平科学研究课题,产生了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主办了“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中外校长论坛”、“世界体育信息大会”“世界运动心理学大会”等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
    学校不断攀登运动技术高峰,为我国体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第一个培养出奥运冠军的高等院校,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世界冠军220人次,其中奥运冠军60人,亚洲冠军283人,全国冠军2037人。
    建校以来,学校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上世纪60年代,学校就被中央确定为首都对外开放参观的重点外事单位。目前,学校已与35个国家和地区的81所著名高等院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授予了原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等8位国际体育组织负责人和著名专家名誉博士学位、博士学位;从1958年经国家批准开始招收留学生至今,学校已为106个国家培养留学生、进修生15000余名。学校在挪威卑尔根设立的“孔子学院”已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

名师荟萃  桃李芬芳

    学校名师荟萃,一大批新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创立者,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体育教育体系做出了杰出贡献;一大批运动训练的专家,为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立下了赫赫功勋;一大批学术造诣深的老一辈专家为体育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体系的建立以及学科的发展做出了显著成就。学校先后三任校长钟师统、马启伟、金季春分别荣获国际奥委会颁发的“奥林匹克运动银质奖章”、“体育运动研究奖”和“运动教育奖”。学校有600余名师生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青年五四杰出贡献奖章”等荣誉称号。
    学校桃李满天下,为国家培养了8万余名毕业生。他们在祖国和世界各地建功立业,其中一大批已成为体育、教育及其他领域的中坚力量、栋梁之才和领军人物,为推动我国和世界体育及高等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体育科技的创新作出了贡献。学校现有在籍学生16000余名。学生体育艺术团多次随党和国家领导人赴海外交流演出,成为大学文化建设的品牌和传播中华体育文化的重要窗口。

抢抓机遇  跨越发展

    进入21世纪,学校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国办发〔2001〕15号文件明确指出:“将北京体育大学重点建设成为综合性、高水平的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基地”。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关怀和重视下,学校牢牢抓住我国体育、教育事业改革和北京举办奥运会等重大历史机遇,重新审视学校的使命与责任,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体育大学”的奋斗目标和具体战略步骤,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
    2004年,学校师生在雅典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成为学校全面服务体育主战场的标志性成果。2005年,学校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行列,成为学校建设世界一流体育大学的新契机。2006年,国家队训练基地正式破土动工,推进了“三结合”基地建设向纵深发展,为丰富和完善高起点、高质量的“三结合”办学模式搭建了重要平台。2007年,学校以19项指标全A的成绩获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并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达标检查验收中获得优秀;同年,体育学一级学科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迈出了坚实一步。2008年,学校圆满完成备战和服务北京奥运会的各项任务,是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的唯一高校,全面彰显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国际影响力。2009年,学校圆满完成了首都国庆六十周年庆祝活动、群众游行和晚会表演等重要任务,并获“优秀组织单位”、“突出贡献单位”等荣誉称号。2010年,学校获“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等学校提名奖”;同年,国家体育总局教练员学院在校成立,拓展了学校人才培养功能与路径。2011年,国际奥委会授予学校“体育与社会责任奖”。2012年,学校在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专项检查中获高度评价。2013年,体育学一级学科整体水平在全国学科评估中连续名列榜首;学校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
    2008年11月,在学校建校55周年纪念大会上,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用三个“前所未有”高度评价了学校取得的办学成就,指出学校整体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整体水平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社会影响和声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实现了学校在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建设进程中的又一次历史性跨越。2009年1月,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刘延东视察学校时称赞“有这样的学校,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我们有信心,也有基础和条件”。
    北京体育大学六十年的办学历史,是北体人为祖国高等教育、体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爱国史,是北体人自强不息、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创业史,也是新中国高等体育教育发展的见证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北京体育大学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探索和完善“三结合”办学模式,把建设世界一流体育大学的宏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为中国和世界体育事业、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朱晗  王蒙)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