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足球培育人才 成都创新体教结合

    12月2日至3日,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走基层活动”小组来到了四川省成都市,对青少年体育开展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在座谈会上,四川省体育局副局长温建说:“四川省体育局主要职责是制定政策、监督指导、组织协调。就青少年体育来讲,主要开展的工作有两块,一是提升青少年体质,二是为中国竞技体育事业培养后备人才。”在四川省开展的众多工作中,体教结合的“培养文体双优的高素质人才”的校园足球是一大亮点。

    “停球、转身、射门——球进啦!”汗水里映射着孩子们快乐奔跑的模样。12月3日下午,四川双流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的操场上,初一年级足球队分组对抗赛正在激战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教室里仍有几名小队员在看书,“他们是因为学习成绩没达到老师的要求,而被迫停训的。”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副校长朱晓波介绍,学校从初一到初三共设有3个男子足球班,每班约30名学生。足球班学生日常课程与其他班级完全相同,只是利用体育课、自习课进行足球训练,每天约80%的时间都是在学习文化课。

    2005年9月,成都市足协与四川双流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达成协议,初中适龄队员全部以普通学生的身份进入该校,接受学校统一管理,每天的课余时间由足协的教练组织训练。初中结束后学校对学生进行专业分流。为促进高水平学生向职业化发展,学校将其送往温江足球基地进行专业培养,并选派文化课教师前往基地为学生补习文化知识。对特长水平不够突出、专业化倾向不强,或由于受伤而不适合专业化发展的学生,学校将其分散安排在各班级就学,走文化加特长并行发展的道路。成都市足协主席辜建明说:“并不是每个球员都有机会进入职业队,我们要求所有队员都像普通学生一样进行文化课学习,就是希望有一天有些人不踢球了依旧可以继续上学,不会被训练耽误了学业。”

    体教结合,未来无忧,家长才能安心让孩子参加足球训练,孩子们才能练得踏实专心。体教结合,才能为中国的足球事业输送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文体双赢。而能够保证青少年体育健康发展的是政府主导引导,政策先行。近年来,四川省制定和完善了《四川省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业余训练“七个一”工程等一系列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政策文件,并在政策文件的引领下开展了县级业余训练评估、国家和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创建等多项具体工作。

    已觉眼前生意满,用事实说话——2013年四川省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情况可以用一组数据反映:业余训练教练员总人数1584人,在训总人数3万余人;县(区)业余体校140个,市州业余训练单位48个;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5个,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8个,国家级体育传统示范学校16所,省级体育项目示范学校280所,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43所。

学生在足球训练课上

文化学习与体育训练并重

(邢璐/文  白宇/图)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