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科大足球队教练国作金谈草根足球队困境

    去巴西留过洋,在职业队当过主教练 ,有过国字号的执教经验,提到国作金,恐怕不会有人把他和草根足球联系起来。但如今,从职业足球过渡到大学足球的国作金,却遇到了和很多“草根”同样的困扰:资金。想要率领青科队参加中乙联赛,需要至少300万元。而不涉足职业联赛,只是参加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球队的水平又难以提高,甚至难以维持现状。“大学生联赛应该成为校园足球和职业联赛的桥梁,但在中国,想要实现这一点,还需要太长时间。”作为青岛科技大学教授的国作金说。

困难 被300万赞助难倒

    2007年年底进入青岛科技大学的国作金,如今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快7个年头了,“感觉很好,能把自己沉淀下来,享受大学足球的氛围,干自己喜欢的事儿。”经历过职业足球的风风雨雨,国作金对自己的现状挺满意。毕竟,拿过四次山东省冠军和一次全国冠军,参加过两年中乙联赛,其中一次打进前八名,这样的成绩还是很有说服力的。国作金对现状满意,但并不代表满足。停了两年,他心里还是惦记着中乙联赛。虽然这两年队员们的变化比较大,但因为有过参赛经验,国作金并不担心球队的实力,他所头疼的是资金。
    2011年,青岛青科队打进乙级联赛北区前四名,和南区的福建骏豪打交叉赛时,弘诚体育场爆满。“虽然最终没能再进一步,但打进前八名的成绩也是很不错的。那一年,我们差不多投入了185万,这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国作金说。因为资金的问题,此后两年青科退出了中乙联赛。“学校其实很重视足球,这从每年红火的‘青科杯’也能看出来,但参加乙级联赛的投入太高,学校确实很难拿出这么多钱投入在足球上。”青岛科技大学体育教学部主任葛振营说,他跟国作金交流过很多次,也知道大约300万元的投入对搞职业俱乐部的企业或许不算什么,但对于一所高校,确实力不从心。
    “300万基本上是保底投入,因为学校有自己的场地、食堂、宿舍,这些费用都可以免掉,投入比较大的也就是去客场打比赛的费用。”国作金用个人关系找了不少企业老板拉赞助,但距离300万元还有差距。2014年的中乙联赛,青岛青科的名字能否再次出现 ,还是个未知数。

向往 为提水平渴望中乙

    在为资金犯愁的背后,是国作金对现阶段中国大学生足球赛比赛质量的不满。参加职业联赛 ,成为其保持并提高球队实力的重要路径。“球队也好,球员个体也好,要想保持高水平,必须得有高质量的比赛作为保障,也只有高质量的比赛才能带动训练质量。”国作金说,但是目前中国大学生足球赛的比赛实在少得可怜。
    “每个省先举行预选赛 ,都是赛会制,一般一周时间就结束了,每天一场比赛,感觉就是为了组织比赛而比赛。获得全省第一名的球队,才有机会打南区或北区的比赛,还是赛会制。进入全国前八名的球队,最近才开始增加了主客场的交叉赛。可以说,比赛的数量和质量根本没法保证。”国作金说,这样的比赛,更大的意义在于让更多的人参与,各学校的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像青岛科技大学这样的球队来说,锻炼队伍的意义并不大。久而久之,四年下来,这些学生球员的水平到毕业时可能还不如入学的时候。
    为了提高水平,所以要寻找高水平的对手,打高水平的比赛 ,所以,青岛科技大学近两年也参加了青超联赛。但是,青超联赛的参赛队伍不多,强队也只有交运、风发和鲲鹏。正因为如此,国作金一直不放弃想让青岛科技大学再参加中乙联赛的努力。

质疑 为何拒绝职业球员

    除了对更高比赛平台的渴望,国作金不得不征战中乙的原因还涉及到球员注册问题。
    “只要在职业联赛注册过的球员,即便现在在大学上学,也不能再参加大学生足球联赛了。像高顺杭、潘昱辰他们,虽然是科大的学生,但是不能代表科大参加大学生比赛。”国作金说,这一点非常令人遗憾,他也找过教育部门的相关领导反映,但没有结果。“有些球员只是因为年满18岁,俱乐部认为水平还可以就给他们注册了,但之后有人选择了上大学,那他们的身份已经从职业球员变成大学生了。他们不是学校为了打比赛而临时借调的球员,而是学校的正式学生。为什么不能参加大学生足球联赛呢?”
    国作金之所以纠结这一点,是因为他认为,如果这些球员能够参加大学生足球联赛 ,对联赛整体水平的提高是有带动作用的。反过来,这些人因为不能参加比赛,久而久之,水平下降明显,想要在大学期间或者毕业之后重返职业足坛就变得很难了。
    “中国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中生来说,想要兼顾学习和踢球确实是很难的。练足球到成为职业球员,毕竟还是少数。对于剩下的绝大多数,如果他们能够进入大学,学习一技之长,也相当于补上了之前缺失的文化学习的部分,这也是非常好的一件事。”国作金说,这些球员上大学通常是走特招的路,但如果因为在职业联赛注册过就不能代表大学参赛,那很多大学也难以对这些球员开绿灯了,“这也相当于剥夺了他们文化学习的机会。”

症结 “体教结合”不得法门

    国作金的上述种种困惑,最终将问题直指中国足球当下存在的选拔弊端——不得法门的“体教结合”。
    “体教结合”的成功典型并非没有,韩国便是我们很好的榜样。
    每年的韩国K联赛结束后,联盟都会组织所有俱乐部参加“大学生球员选秀会”,所有大学生球员都在榜上,而各个俱乐部,按照抽签决定先后顺序,依次挑选球员。在K联赛中,每年都有学生从大学校园被选进职业球队的事例。
    在世界范围内,这种“体教结合”的选拔方式并不新鲜,我们却一直不得其门而入。
    “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资源不足,不能让所有的人都获得上大学的机会。还有一点,也是因为整体上踢球的人少,除了职业球员之外,能够跟他们水平接近的人很少很少。这一点,我们跟日韩相比差距太大了。像韩国,他们的大学生足球联赛 ,无论在水平还是作用上,基本相当于第一级别的职业联赛。”国作金说,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人才培养方式,在中国想要完全实现 ,还需要一段时间 ,毕竟那需要有更具规模的大学生足球联赛作为基础。即便如此,作为一个个体,青岛科技大学已经做出了自己的尝试:单是2013年,青科大学生中就有5人进入职业联赛,3人被青岛海牛选中,1人被阿尔滨选中,1人进入了五人制国家队。
    “进不了职业联赛 ,就上大学。在大学里,继续训练、比赛,利用选秀的机会,争取再进入职业联赛。这是一种理想的模式,但在中国想要推行开来,还需要很长时间。”国作金说,他不知道那究竟需要多久,毕竟那是教育部门的决策问题。
    眼下,国作金所希望的,还是尽快拉到足够的赞助,能率队在2014年的中乙赛场再驰骋一番,吸引更多的人关注这种模式。

(凯旋)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