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留守儿童体育世界——用报纸踢足球

    “我能抱回家吗?我睡觉都想搂着它!”11岁的小铭煜对怀中的新足球恋恋不舍。
    曾经,小铭煜的“足球梦”只是一个旧报纸和胶带揉成的“报纸足球”,轻轻的纸团承载着这个留守儿童全部的体育世界。
    斑驳的铁门、红砖的平房、空旷的操场……位于哈尔滨市郊区的太平镇劲松小学,是70多个乡村留守孩子的“家”,他们在这里学习知识,记录着自己的童年。“学校没有专职的体育老师,都是数学和语文老师代教体育课,平时孩子们的体育娱乐就是跑步、跳绳和丢口袋。”大学毕业后来到小学教数学和语文的张健说,学校11个老师都是“全能型人才”。
    没有篮球架、足球门,也没有各种球类用球,孩子们的天赋只能在“报纸足球”上“挥霍”。“小书包一摆成了球门,报纸足球一踢,孩子们‘奢侈’的快乐梦想其实很简单!”志愿者刘舒说,从11月了解情况后,公司员工和社会志愿者们决心为孩子们做点什么,于是“72小时,一公斤盒子”的活动就在此生根发芽了——大家在72小时内,用5000元项目预算策划、执行系列公益活动。如今,志愿者们每个月都要来学校几次,把快乐留在这些留守儿童的童年。
    从此,校园里多了两个球门,老师的办公室里有了真正的足球、篮球,受过专业训练的志愿者带着孩子们在雪地里撒欢地踢着。
    “终于有真的足球了,真想抱着它回家!”几乎每天都要向老师借球踢的小铭煜告诉志愿者,这是小伙伴们共同的礼物,而他的梦想就是有一个自己的足球。
    小铭煜与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他的足球天分只能留守在成长的梦里,而一个足球的距离,也是和他一样的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在起跑线上落后的鸿沟。
    “希望能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和志愿者能伸出援手,呵护这些孩子们的快乐童年!”张健说,学生家长常年在外打工很少陪伴孩子,学校也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让他们接触更丰富的课外活动。
    外面的天空很精彩,留守的儿童很无奈。一个足球,可能只是几包烟、几瓶酒,或者一餐“盛宴”的零头,当我们唏嘘这些留守儿童时,能否为孩子们做些什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