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体育生就业——体育人的“疆界”

    因为是名记者,所以自诩为媒体人,因为是名体育记者,所以自诩为体育人。
    我就以媒体人的身份聊一聊体育人的“出路”问题。采访青少年业余训练相关内容时,常常会听到基层体育工作者诉说由于出路不畅导致招生难的问题。而现在,很多负责青少年业余训练的学校开始和周边中小学合作,让体育成为孩子们的一项爱好和技能,作为他们高考加分项目,而非一个“饭碗”。其实大学也一样,就业率就像收视率一样决定着大学的“命脉”,更指引着办学的方向。
    近日,我参加了北京体育大学首届毕业生大型校园双选招聘会,很欣喜地看到前来招聘的单位里不仅有大中小学校、体育公关公司、体育传媒公司、健身俱乐部等“对口”单位,还看到了服装、建材等非体育行业的公司。一位某装饰建材公司人事主管高兴地告诉我:“我招到了一个练散打的大三女生做助理,她很开朗,我们聊得很投机。”
    是的,体育生的开朗、活泼是公认的,他们能很容易和别人打成一片,领悟力强、上手快是用人单位给予体育生的评价。
    采访中,我发现公务员依旧是个“诱人”但也并不总讨喜的职业。一个师妹告诉我,她并不喜欢做公务员,因为理想和现实有着差距。“一旦进入官场,可能会因为制度等原因而达不到理想,所以我还是不要去冒这个险。”是蒋介石的曾孙蒋友柏写的一本书给了她如此的感慨。师妹很单纯、很可爱,她是广西人,她的目标是回去建设家乡,做什么工作都行,所以在找工作的时候她更倾向于寻找在广西的工作机会。
    体育人要学体育、懂体育,更重要的是要“跳出体育”。体育行业需要体育人,体育人办体育要“跳出体育”,同时还可以跳到体育之外的圈子,体育人在“外”同样可以发光发亮。现在,很多体大毕业生选择了下基层,成了村官、社区工作者等,有了基层工作经验的他们更“接地气”。2007年毕业于武术学院的胡建党就是一个多次被老师提及的生动案例。他现在已经是北京大兴区庞各庄镇王场村党支部书记,想方设法带领村民致富的他收获了村民的拥戴,也获得了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北京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体育人没有“疆界”,因为梦想是没有疆界的,因为能力是多样的,更因为才能是普适的。体育人能够在各行各业发光发亮才是体育人真正的骄傲。

(李雪颖)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