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努力构建多元化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2008年6月29日,对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刘一村的村民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因为村里新建的文化体育中心正式竣工了。为了“可以痛痛快快地玩儿”,64岁的村民宋淑友当天特地起了个大早,带着孙子一路小跑着就赶到了新落成的村文化体育中心。琳琅满目的健身设施,也让宋淑友兴奋不已:“原来从没见到过的城里‘玩意儿’在我们农村也有了,太让人高兴了。”宋淑友甚至觉得自己的生活都变了样。
    事实上,2008年6月29日对北京市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来说,也是个特别的日子。随着宋淑友大妈所在刘一村文化体育中心的竣工,也标志着北京市已为3957个行政村100%配建了全民健身设施,实现了全民健身设施的全覆盖。

保基本  使市民均等享有健身权利

    北京市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起步于1998年。从1998年到2013年,北京市体育局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作为引导资金,共配建了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共7989套,总投资7.44亿元,覆盖到100%的街道、乡镇和村以及有条件的社区。并且已完成了第一轮的更新工作。
    北京市体育局群体处处长张朝晖告诉记者,通过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使市民均等享有健身权利,一直是北京市体育部门多年来致力的目标。在“立足覆盖保基本 拓宽途径促发展”的原则下,为满足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近年来北京市的设施建设由单一的路径工程逐步拓展为全民健身专项活动场地、全民健身步道(登山步道、城市健身步道)、骑行绿道等,形成了多元化的建设格局。据不完全统计,自2006年起北京市共建设了篮球、网球、乒乓球、门球等专项活动场地1304片,并为中老年人新增设了棋苑等健身设施,深受市民喜爱。
    在加强社区户外场地设施建设的同时,2004年起,北京市还开始着手进行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创建工作,截止到2013年全市共创建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129个,其中14个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已晋升为国家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3个俱乐部进行了提档升级。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十八里店周家庄村的周庄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就是这样一家国家级俱乐部,在2009年由体育彩票公益金和乡政府共同出资兴建。俱乐部总经理郑国辉告诉记者,与私人俱乐部相比,价格低廉是这里最大的优势,居民只需花30元就能打一整年的乒乓球。不仅如此,还能享受到各种体育交流与比赛。2010年,德国乒乓球国家男队主教练罗斯克夫就曾到这里切磋球技,在居民中引起了广泛反响。
    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只是北京市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中的一个缩影。在北京各级政府和体育部门的不断努力下,北京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达到2.0平方米,100%的区县建有一个多功能全民健身体育中心,72.5%具备建设条件的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建有健身场地设施,61.7%具备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    面向社会全面开放。

促发展  引领区域设施建设新途径

    进入“十二五”后,为强化政府职能转变,北京也在寻找设施建设的新途径。据张朝晖介绍,近年来,在市级财政出资建设的基础上,北京市体育局与区县政府共同打造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龙潭公园、大兴南海子公园等健身步道,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在此带动下,西城区、海淀区、丰台区、大兴区的健身步道,门头沟区、平谷区、顺义区的登山步道,通州区、延庆县的自行车骑行绿道等都陆续建设,也成为北京市全民健身设施中新的增长点。
    在去年9月刚刚建成的顺义浅山区登山健身步道,记者看到,全长125公里的步道一期工程不仅串联起了3.8万亩山林、9000余亩果林、15万亩农田,沿线还有唐指山水库、焦庄户地道战遗址、安利隆生态庄园、欧斐堡酒庄等人文自然景观和20个民俗村落,既有满足登山爱好者的高难度山路,也有适合全家出游的亲水步道,开放仅3个月时间就迎来了上万名游客。游客们纷纷表示,这里“既能锻炼也能赏景,实在是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据了解,目前像这样的健身(登山)步道和骑行绿道北京共建成了200余公里。再加上国家体育总局命名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北京市体育局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等单位共同打造的二环路滨水绿道、海淀三山五园绿道、丰台园博绿道、温榆河滨水绿道、东郊森林公园绿道、延庆妫河绿道等示范工程,以及石景山老山山地自行车全民健身示范基地、海淀区畅春新园市级健身工程和各区县街道乡镇的31个中小型文体活动中心等,北京市的全民健身设施不仅数量越来越多,建设也在逐步由单一化向多元化、集约型发展。
    张朝晖表示,未来5年围绕“服务市民健康生活,推进滨河、郊野公园绿道建设”的北京市人大代表议案,北京市体育局作为办理单位之一,还将与北京市11个委办局和16个区县政府共同打造市、区县各1000公里绿道建设项目,“全面形成覆盖城乡、特色突出、功能多样的绿道网络,同时满足100    万人休闲健身需求”。

有特色  打造全民健身设施的“一区一品”

    与此同时,在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格局中,北京市还将进一步强化政府在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不断激发社会力量,吸引社会资助,结合各区县设施建设的区域特色,打造北京市“一区一品”全民健身设施建设项目。
    而在这一点上,一些区县已经走在了前列。日前在丰台区,被誉为全国规模最大“模型城”的丰台科技体育馆就顺利实现了结构封顶,并将于今年7月交付使用。据了解,该场馆总建筑面积约12530平方米,分为场馆区、培训区和俱乐部区,建成后将成为全国首家、也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四模两电”专业场馆。
    据场馆负责人纪伯文介绍,根据专家对场馆规模的论证,这里可以举行人们熟知的航空航天模型、航海模型、车辆模型、建筑模型、无线电测向、业余电台等“四模两电”比赛,同时还将吸引国内外专业品牌入驻,成为全国最大、最专业的销售汽模、航模等的“模型城”。
    此外,丰台区也计划依托科技体育馆的建设,打造一个汇聚模型设计创意研发产业、科技体育运动产业、科技体育竞赛产业、科技体育旅游、科技体育商品集散、科技体育会展、教育和培训等一系列相关领域在内的“产业聚核”,全面辐射区域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
    对此,张朝晖也表示,北京市体育局将“一区一品”作为下阶段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的重点,就是希望“以设施建设为平台,在满足群众日常健身需求的基础上,弘扬区域文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力求通过区县各具特色的设施建设,带动区域发展,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增进区域间的交流。”

卢苇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