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两会”话青少年:身体素质成教育软肋

    近视眼的学生逐年增多、学生军训晕倒一大片,学生体质连年下降……不出意外,学生体质成为地方“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这块短板不能再短下去了”成为代表委员的共识。

寻因:体质不佳有三因素

    近日,致公党湖北省委会的一份报告出现在省“两会”会场,委员们呼吁重视学生体质问题。负责此次调研的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湖北省委会常委韩爱萍,是省体育局群体处副处长。她说,去年下半年,致公党湖北省委会文化体育专委会专门做调查,比照国家标准,从心肺功能、速度耐力、肌肉力量、身体柔韧性、体重等5个方面,对武汉、恩施、咸宁、十堰、襄阳等15所中小学共8200名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湖北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这几项指标均低于国家标准。
    据介绍,早在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随后,湖北省发布了《中小学校每天一小时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方案》。2013年的《湖北省全民健身条例》再次强调,在校期间的学生要保障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
    然而,如此三令五申,校内每天1小时的政策落实并不理想。韩爱萍分析,导致湖北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有三大因素。一是父母及学生过于关注学习成绩及排名,不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二是现行教育体制以“升学率”评定学校和教师,“唯分数论”是每所学校的发展命脉。三是安全因素,目前学校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或活动中,只要涉及安全隐患,较高难度、较远距离等项目都逐渐取消,如田径项目中的长距离跑。“每天1小时的锻炼时间为什么6年落实不了,主要还是社会环境,首先要加强宣传引导,逐步改善社会、家庭对青少年的体育教育环境。”韩爱萍建议,同时建立政府和学校绩效考核和岗位评价机制,将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作为对校长、班主任考核和评价体系的标准之一,对评价结果进行排名并向社会公开。

求解:给孩子多点“玩”的空间

    郑州市人大代表张艳华表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校外活动作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巩固和补充校内教育成果、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和充实孩子们业余生活、引导和提升青少年求知欲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郑州市目前只有一个青少年宫,并且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心校外课堂设置单一,场馆规模、器材设施以及户外活动场所跟不上校外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不适合开展大规模青少年公益活动,现在已无法满足青少年课外活动需要。
    张艳华建议,根据全市整体规划,在市区交通便利、居民相对集中的地方选址,由政府出资新建一个集青少年科技创新、艺术训练、培训服务、交流为一体的郑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政府应加大对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管理的资金投入,青少年校外活动机构应根据时代发展需要,改革增设新的教学内容,使新专业、新课程及早与社会实际接轨。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不断探索校外活动的新形式、新领域,通过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拓宽青少年的知识视野,培养他们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吉林省政协主席黄燕明在接受“两会”小记者专访时也强调,青少年教育应加强素质教育。“同学们应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学校不能光学知识,还应加强‘体质’教育。现在学校里有很多‘小胖墩’、‘小眼镜’,所以大家一定要加强体质锻炼,从小要把身体的底子打好。”

静雯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