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体校文化教育为小选手全面发展护航

    上海的运动员教育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将专业的训练带入普通学校,一是将优质的文化教育植入体校,形成了以培养优秀后备人才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全面素养的社会人才为目标的学习体制。

用金球精神立德树人

    以乒乓球特色著称的上海市杨泰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999年,曹燕华乒乓学校的加盟,让杨泰实验学校走上体教结合之路。如今的杨泰,家长们都争相把自己孩子送进乒乓特色班。
    校园里,随处可见小小“乒乓球运动员”挥拍的身影,更能从他们眼神中,看到对国球的热爱、对梦想的执著。“乒乓是我们的国球,乒乓球运动有着丰富的精神实质,从中提炼出‘爱国、团结、实干、坚韧、创新’;作为核心教育思想,也总结成‘金球精神’。”陈惠娟校长介绍说。
    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坚持用“金球精神”引领孩子们。立德树人中,以体教结合培养人才。全校人手一拍,班班普及乒乓,每周一节乒乓拓展课,为校队苗子打基础。体育课教学是主阵地,每学期体育老师上实践课、公开课,大家一起听课、评课,重视上课质量。
    运转“普及班、校队、专业队”三级管理,杨泰实验学校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先后向国家队输送五名专业运动员,培养了世界冠军许昕等一批优秀人才。在市各届学生乒乓赛中均列金牌、总分第一佳绩。获得“全国重点乒乓球单位”、“上海市奥运后备人才培训基地”、“上海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宝山区学校品牌项目”等荣誉称号。更可喜的是,在历次考试中,乒乓队员的主要科目成绩大多超年级组平均分,寻求乒乓水平与文化成绩同步发展。

教育托管培育合格后备

    两年前,王秀奎将他的办公地点移至市第二体育运动学校。作为运动员文化教育托管项目负责人,他带着七宝中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入驻市二体校,托管体校的运动员文化教育。
    文化学习从不够重视到多举并用,走过很多弯路,不变的是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的决心。“做有文化的运动员,走全面发展的道路,体校的存在才能长盛不衰。”王秀奎说。
    托管中,流行着一句话——赛马不相马。“我常对学生说,不要认为自己搞体育的,就妄自菲薄文化学习,只要努力,哪一个都能学习好。”王秀奎说,“我们为老师们搭建了一个展示平台,一起探索提升运动员文化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学生会的悄然兴起给市二体校带来变化。将管理的指挥棒交到学生手中,培养他们主人翁意识、提高自主积极性,提前体验社会化过程。学生会开设了“精英培训课程”,包括“如何写计划”、“如何调查研究”、“如何开展落实计划”、“如何抓典型、树样板”、“如何提高领导力”等课程,要求写案例,促进迅速成长。“不是文化成绩好或运动成绩好才能参选学生会,谁都可以,通过演讲争取选票,最后由民选来决定席位。”王秀奎介绍。
    为了增加人文气息,教学楼走廊和教室内设置绿植盆栽,各班设立图书角,建立温馨教室、书香校园。配置《新华字典》和《英语词典》等工具书、名人传记、美文故事、科技读物、英语名著(缩印本)、体育专项训练普及读物等书籍。“要创造美好的情境,让学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堵墙壁都说话,创造和谐、合作的育人环境。”
    “会说话的墙”是设在教学楼大厅的冠军墙。为了激励拼搏和超越精神,冠军墙上悬挂着刘翔、赵婧和谢文骏的大幅彩照,他们身体力行地实践着竞技体育与文化教育两翼齐飞,成为拥有先进文化的体育精英。

(吴姗姗)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