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体育学院建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平台

    作为具有60余年办学历史的高等体育院校,武汉体育学院在国家深化改革的浪潮中,响应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号召,以竞赛为杠杆、以场馆为载体,以服务为宗旨,积极探索、寻求突破,构建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平台,探索了一条竞赛场馆保障教学和对外开放科学化运营的改革之路。

一、整合资源、转变思路

    “十一五”期间,武汉体育学院借助承办2011年第二届全国智力运动会新建了符合国际单项赛事的体育馆,可容纳4000余人。但伴随着学校教学改革工作的推进,场馆数量、课程、师资和学生等构成的教学体系发生了变化,场馆落后的管理模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教学任务的需求,更无法满足社会资源的需要。为了进一步整合学校资源,2012年学校成立了竞赛与场馆中心,定位为保障教学和对外开放的服务性单位,在为教学服务的前提下,将赛事组织、技术等级、青少培训、场馆开放、全民健身和产业开发等均作为单位职责。
    机构重组和职能定位为学校竞赛与场馆工作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两年,中心转变思路,构建平台、打造品牌,尤其是抓住《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挖掘高等体育院校资深专家聚集、学生社团和场馆硬件的优势,组织了中心的工作专班,利用节假日时间策划青少年体育赛事、体育师资培训、青少年业余培训等方面活动,赢得资源,打通学校与社会对接的通道,成为青少年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以体为本、释放功能

    截至目前,武汉体育学院场馆已形成以体育馆为坐标,辐射小球馆、重竞技馆、体育艺术馆、篮球场、网球场、高尔夫场和游泳馆等场馆建筑群,场馆面积约为11万平方米,在全国体育院校中位居前列,其丰富的场馆资源优势,可以承接各类体育赛事和健身活动。在中心深化体育竞赛和场馆工作的同时,找准定位,以倡导“快乐体育、健康体育”为主体思路,选择适合学校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的运行模式,创办满足青少年需求的各类体育活动。
    在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的指导下,学校承接了2012年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比赛、连续五年承办全国少儿游泳分区赛、2013年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游泳联赛,此类青少年赛事在高校的举办,实现了政府和学校的双赢,通过赛事将全国各地青少年请到大学感受大学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高校也履行了整合资源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学校的大学生也成为赛事组织者、工作者和志愿者。

三、创新机制、主动对接

    2013年底学校出台了《武汉体育学院竞赛与场馆中心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以服务与保障教学训练为宗旨,以提升教学服务水平和质量、增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为目标。打破了“大锅饭”,以教学设备完好率、服务单位满意率和创收指标收益率为考核指标,实现了竞赛与场馆中心通过社会服务收益全额承担教学服务费用目标,赢得了社会和市场资源,节约了学校公共财政。
    2012年初,中心就按照国家关于大型体育场馆改革创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要求,利用教学日每天晚上6时-9时,周六周日等节假期全面与市场对接,按照场馆管理市场化运行模式,形成会员制、按时段经营,下设各项目俱乐部,为会员服务。在青少年公共体育方面,自2012年开始与洪山区教育局、文体局合作,开办夏令营,在暑假期间开放场馆,组织知名专家和研究生指导青少年接受业余训练,度过快乐暑假、健康暑假,为了延续青少年校外服务体育模式,目前每周六、周日还开办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网球和游泳等项目短期培训班,切合实际地履行“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职责和任务。

四、强化服务、注重引导

    2012年,教育部实施新一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修订和测试工作的重要时期,学校竞赛与场馆中心组织专家学者参与标准修订、体质测试和监督复查等各项工作,得出数据和结论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
    在有效整合学校场馆硬件资源的前提下,提升竞赛与场馆中心软实力,注重引导青少年正确且有效的参与体育运动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中心将继续创新工作形式,挖掘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国培基地等体育组织的功能,深刻领会《关于加强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创新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意见》文件精神,立足自身、彰显特色,以服务青少年为载体,构建青少年体育服务网络体系为抓手,搭建体育教育部门与社会市场对接的桥梁,成为政府购买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主阵地。

(武汉体育学院  程序  柳鸣毅)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