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润无声——透过泥石流赛看东川蝶变
商家谭忠凯:过桥米线生意越来越好做了!
“老板,来碗牛肉米线,大碗的!”
“好嘞,大碗一份。”
谭忠凯一边结着账,一边大声唱和着。33岁的谭忠凯,是云南东川“蒙自过桥米线”店少老板。
2002年谭忠凯的母亲宿顺珍在东川碧云街开办“蒙自过桥米线”,“开店不久就遇上非典,生意惨淡。第二年春节,东川举办首届泥石流越野赛,来东川旅游的人渐渐多了起来。生意越来越好,我们又在东川兴玉路开了一家面积更大的米线店。这些年,五一、十一来东川旅游的人特别多。与外面朋友聊天,发现东川泥石流越野赛的名气比红土地还大。政府现在进城路边修一个湿地公园,要有门面还想在那再开个分店。”谭忠凯说。
谭忠凯只是众多“东川政府通过车赛带动以旅游、餐饮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举措的受益者之一。据当地政府官员介绍,2004年首届东川泥石流汽车越野赛举办时,因矿务局破产而由地级市降为县级区的东川被确定为中国惟一“再就业特区”。当年整个东川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只有1800余人,几届赛事下来,东川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已达30000之众。东川2005年全区财政收入5600万,到2013年,已超过7个亿。“资源枯竭型城市”东川成功转型,赛车功不可没。
车手马世华:东川的汽摩运动从小变大。
“东川车赛带动最大的就是旅游业。2004年第一届东川泥石流越野赛时,城里最好的酒店就是我们的‘铜都大酒店’,现在从事酒店服务的有上百家,星级酒店就有三家”。铜都车队的胡斌这样告诉记者。
与胡斌一样,东川泥石流汽车运动俱乐部老板、昆明鑫泰然集团董事长马世华也在东川经营一家商务酒店。“第一年的比赛我过来看了,想不到汽车还能这样玩。回去后,我就成立了东川泥石流汽车、摩托车车队。2007年又开始在东川开办酒店,感觉这些年东川旅游业、尤其是酒店行业发展特别快。车赛应该起了不小的作用。”
马世华回忆,2006年开始参加比赛时,他还不懂改装,直接拿切诺基装上防滚架就上河道,跑不了几个赛道就退赛。“2007年鸟枪换炮,开上了三菱V55,最后一个赛段要不是因为翻车,总成绩前三肯定到手。”马世华说起那段经历仍是一脸遗憾。
车赛带动的不仅是当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火箭般地掀起了当地汽摩运动的发展。“首届泥石流越野赛前,东川汽车、摩托车俱乐部及参与者几乎为零,现在从事汽摩运动服务的俱乐部就有十来家。今年泥石流赛我们派出了两辆赛车参赛,车手、领航全都是我们酒店职员。没有比赛时,俱乐部会组织会员开展穿越、探险活动。下一步,我们打算一方面进军赛车改装、体验式服务领域,另一方面我们准备走出大山,组队参加新疆环塔越野赛。”马世华这样告诉记者。
操盘人马俊:产业化、常态化、市场化是方向。
“左边的车辆先不要放行,特技表演边的观众线还要再退后一些!”东川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赛事副总指挥长马俊镇定自若地指挥着即将上演的“摩托车特技表演”大戏。
2004年举办首届泥石流越野赛至今,马俊一直都是这项赛事的参与者、组织者。“11年办赛,最大收获就是我们将车赛发展成了城市转型的助推器。”
东川史称“天南铜都”,开采铜的历史已经有2000多年,然而城市结构单一,矿产资源日益枯竭严重限制了城市的发展,为了探索一条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之路,2004年,云南省确定东川为再就业特区。也就是这一年,东川人利用世界上唯一的泥石流赛道,举办了首届东川泥石流越野赛。
“矿产资源枯竭逼迫城市转型,转型核心就是寻找替代产业。我们的选择就是:走文化产业、特种旅游之路,泥石流越野赛就是龙头、就是支点。2004年比赛还是地区性赛事,看比赛的基本都是当地百姓;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赛事期间进入东川人数达17万人次。大量人员的涌入,在东川吃住游玩娱,为拉动东川消费和旅游经济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东川一家面条公司,平时月收入20万,车赛半个月就买了70万。去年全区旅游收入1.6亿,车赛期间的旅游收入占其中三分之一。”马俊介绍说,“车赛的拉动效应非常明显。我们现在考虑的是让‘泥石流越野赛’这个品牌怎么向国际化拓展、产业化延伸,形成的产业链变成价值链,让赛车产业化、常态化、市场化。云南机电技术学院已把汽车维修专业放在了东川,云南多家企业正在东川兴建以赛车为主题的汽配修理厂、越野运动基地和泥石流越野赛主题酒店。有基地、有实体、有产业链才能让车赛这盘棋真正活起来。”
小江流域亘古流淌的泥石流曾给东川带来灾难,现如今它被东川人转化为可观的赛事资源,在轰鸣的马达声中创造出巨大的价值。
(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