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大梦想从小改变做起

    “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3年以来,让姚明感到最骄傲的,就是通过团队的力量,让更多贫困地区的孩子享受到了篮球运动的快乐,只要有时间,他就愿意亲自来到孩子们中间,以榜样的身份面对面地指导和鼓励他们。在2014年篮球季系列活动的收官阶段,姚明再次赶赴位于四川绵阳的北川中学,与那里的小学生们亲切互动。作为姚基金的创始人,姚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仍然是简单得体的打扮,谦逊和善的风度,聪明睿智的谈吐,采访过程中他诚恳地分享了对于篮球、公益和教育的认识。

谈初心“公益应该细水长流”

    早在运动员时代,姚明就萌生了通过公益帮助别人的想法。
    2007年好友纳什找到姚明,希望携手做一些慈善比赛,当时姚明没有丝毫犹豫。在举办慈善赛的过程中,姚明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慈善赛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相比于明星效应所引起的轰动,我觉得做公益更应该细水长流,所以当时就想,自己能否把各方面的社会资源集合起来,成立一个基金会,这样不管我在球场上还是以后退役了,都可以很好地去帮助别人。”
    按照原来的计划,姚基金应该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成立,但由于5.12大地震,使得这个基金会提前诞生了。当时姚基金参与了灾区很多学校的捐建和捐赠工作,但困扰姚明的还是那个老问题,硬件设备捐完了,还能做些什么,让公益活动能够产生持续性效应?通过与董事会的协商,“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应运而生,“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为孩子们提供持续性的有实质性的帮助,而不是来这儿作个秀就走人。”
    3年来,“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已经为贫困地区180多所学校的15万多名青少年学生提供了学习和享受篮球的机会,其系列活动也在逐步进行细化和完善,比如今年的活动就包括了“以体育人”交流会、大学生篮球支教计划以及篮球集训和联赛。面对未来,姚明希望能把篮球季做得更好,“我们要更好地规划篮球季的发展方向,用创新的思维探索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可持续模式。”

谈体教“不要把成功定义得太宏大”

    发起“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系列活动,姚明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则或者说指导方向,就是让孩子们通过篮球健康身心,而不是出于任何功利性的目的去接触篮球。“对于孩子们来说,篮球只是一个切入点,他们真正应该学到的是篮球运动中蕴含的团结、协作、竞争、沟通、领导等品质,培养自己坚定的信念和勇气,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也就是说,我们的目的是着重于对孩子们性格的塑造。”
    对于体育在当今很多青少年以及家长当中所产生的功利性导向,姚明并不认可,“高考加一分加两分,并不意味着这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就提高了一截,实际上,现在整个社会都意识到,我们的青少年在身体素质这一块存在很大的欠缺。我认为,作为学校,更多应该思考如何把体育作为一项素质教育,而不是结果教育,如果一味地倾向结果教育,很容易导致各种社会问题的发生。”
    “现在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从事体育,主要是因为他们觉得走这条路不会成功。我想说的是,我们的传统思维中把成功定义得太宏大了。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旁边有个墓碑的墓志铭,我们都很熟悉,大意是说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世界,当我成熟的时候,我发现不能改变世界,于是只想改变我的国家,进入暮年,我唯一的愿望只剩下改变我的家庭,但是我发现这也不可能,所以我突然意识到,这一切的梦想其实都应该从改变自己做起。对于青少年来说,体育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潜移默化改变自己的方式,我们应该把体育生活化,而不是一味地功利化和竞技化。”
    如今姚明和他的团队正在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倡导这种思想,但姚明直言,“转变需要时间,这条路会很长。”
 谈理念

“公益应该多细胞化”

    姚明认为,做公益很重要的一点是体验,“如果你距离捐助对象太远,永远不知道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的。”所以,尽管各种事务缠身,姚明还是愿意抽出时间亲自来到孩子们中间,从一个万众瞩目的明星变为一个接地气的志愿者,“在公益里边,有人会捐钱,有人会捐物,但我们这里大部分的志愿者们捐的是时间和服务,我认为这同等重要。希望参与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的孩子们中间,有人在未来可以成为公益的志愿者。”
    由此姚明引申出一个多细胞化的概念,意思是说,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专业的人就应该去做专业的事,而这其中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也是他在美国时受到的启发,“在那里10多年的时间,我看到的公益不止是比尔·盖茨、巴菲特这样的一掷千金,更多的其实是普通人自发的行为,比如一个小社区,大家会把一件公益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他们会定期去教堂服务,会组织起来给学校捐助奖学金,虽然每次捐助的数目可能连一个孩子一年的学费都不够,但是他们乐于去这样做,而且是发自内心地去做。这对我们的启示就是,公益不是高高在上的,不单是捐赠多少财物,而应该是多细胞化的,而不是单细胞化的,我觉得中国人在未来做公益时应该更多接受这样的理念。”

(刘小龙)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