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医生”的身体堪忧医疗需要重预防

    “只治不防,越治越忙”。从政府层面讲,医疗卫生必须从重治疗转向重预防,使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或者晚得病。对老百姓来说,从年轻时就要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这样才有可能实现“60岁以前没有病,80岁以前不衰老,轻轻松松100岁”。对于具有高等学历的在校医学研究生来说,未来他们将走上医务工作岗位,担负起救死扶伤的使命,他们对于健身的认识又是怎样?
    “人体的结构、各系统的功能我们很清楚。通过体育锻炼加强身体的机能从而预防疾病,这有一定的作用,毕竟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对于体育锻炼的作用,在校博士研究生江丽杰自信地说。
    对于很多研究生来说,要达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这个指标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江医生说:“女生一般都是练瑜伽,每周不值班的时候就去练一下,没有规律可言。”由于缺乏必要的组织措施和硬件约束、学生没有养成运动习惯、高校体育设施的“稀缺化”等原因,这些高学历的未来医生普遍缺乏体育运动,很多人体质下降,身体健康情况也不容乐观。
    首都医科大学赵东生老师在《北京地区医学院校研究生体质健康状况与对策研究》的课题研究中得出结论:北京地区4所医学院校研究生在身体机能方面,研究生的心血管功能总体低于国民同年龄段成年人,男研究生的呼吸机能处于较低水平,需要加强自身体育锻炼;研究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较好,但对终身体育了解情况不是很理想;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偏低,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是增强体质、消遣娱乐及减肥;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以每周1至3次的频率为主,持续锻炼时间以30至60分钟为主,锻炼强度以中等强度为主,女生锻炼人数、锻炼强度、锻炼时间和运动强度上都好于男生;跑步和球类运动是研究生参与的主要项目,但有一些研究生不懂得如何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
    记者采访了解到,高校中只有极少数研究生能够长期且有规律地进行体育锻炼,而大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生活方式多样化等原因,在课余时间很少运动,整天待在宿舍的“宅男”“宅女”日益增多。“每天除了正常班就是值班,回到住所就想睡觉,锻炼是有心无力啊!感觉是学历越高,运动越少了。”博士研究生于东林感叹道。
    在这些高学历医学专业年轻人中,不能跑完800米、稍微运动就吃不消,容易头晕、乏力等情况比比皆是。虽然很多时候他们并不缺少运动时间,但却很少把体育锻炼考虑在内,生活方式多样化让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相当一部分学生迫于学习、毕业、找工作的压力,长时间“泡”在网上,而运动对他们来说远没有上网的搜集资料,准备论文重要。
    赵东生老师表示,学生体质下降,除学生主观忽视体育锻炼、没有养成运动习惯等原因外,高校体育设施的“稀缺化”和不均衡问题日益严重,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也在客观上抑制了学生参加锻炼的积极性。
    近年来,一些高校借举办、承办赛事等机会,新建、改建体育场馆,实现了体育设施跨越式发展。但当前不少高校在体育设施建设运营上存在这样一种状况:以改善办学条件为由建设场馆——运营、维护成本高——实行体育设施社会化——价格过高,使没有收入来源的学生难以承受。最后,以改善学生锻炼条件而修建的运动场馆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变成矗立于大学校园里的商业性健身会所。
    高校体育设施的社会化确实挤压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空间和时间。“重经营、轻服务”的高校体育场馆发展模式也亟待“转向”。我国居民普遍欠缺预防保健知识,普遍存在“重治疗,轻预防”的观念,甚至医生和“准”医生也是如此。很多人在患病后才懂得健康的重要性,一旦康复又忘记了锻炼。能将锻炼变为一种习惯的人还是少数,加班抽烟熬夜、请客吃饭喝酒等现象依然大行其道,这些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们也在重复“40岁前用命换钱,40岁后用钱换命”的模式。

(季雪峰)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