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拳击的转变 媒体服务也要“职业化”

    11月1日,中国拳手吕斌和吴中林在广东佛山举行的国际拳联APB个人职业拳王争霸战首轮比赛中旗开得胜,从而拉开了体制内中国业余拳手向职业拳击转变的序幕,值得庆贺。
    然而,赛后不少前来采访的记者却反应消极,甚至不乏抱怨者,认为赛事组织者“官味很足,办事很业余,没有给记者采访提供方便条件,与传统的职业拳赛相差甚远,没劲”。
    事情的起因是,赛前新闻发布会主持人只介绍了广东当地几家媒体,而对刚下飞机便直接赶到会场的十几家外地媒体“只字不提”,也没有为记者准备相关的新闻素材和背景资料,以至在记者提问环节冷场,对莅临新闻发布会的国际拳联主席吴经国先生无法提出有针对性和读者感兴趣的问题。
    另外,在比赛现场,记者们被安排在一个偏僻角落,与传统的职业拳赛记者被安排在拳台边的“金座位”相比,显然是“天壤之别”,抱怨在所难免。
    其实,这些抱怨和牢骚中反映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体育走向职业化市场化的过程中,赛事的组织者如何看待媒体的采访报道,如何为记者更好工作提供方便服务。
    这看似简单,但其深层次原因是赛事组织者如何深入学习和理解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和《加快职业体育发展纲要》的文件精神,重新界定比赛成功与否的标准;如何转变观念,提高对媒体宣传报道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如何放下身价,提高为记者服务的意识等等。
    在以前的体育比赛中,一些赛事的组织者或受观念和经费等影响,对比赛是否能够吸引媒体和观众并不关心和介意,他们更看重比赛本身的过程和结果。特别是对拳击等以往被列为是非奥运会优势项目,对比赛没有媒体采访,现场几乎没有观众早已习以为常,逐渐对媒体产生了“麻木感觉”。
    如今,在国家大力推进体育改革,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和职业体育,促进体育消费,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向体育产业流动,调动更多企业力量,更好地为中国体育事业服务的大背景下,转变办赛观念,提高服务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因为发展职业体育,使体育走向职业化和市场化,绝不只是实施相关职业比赛规则那么简单。就拳击而言,以前业余拳击拳手戴头盔,比赛打点计分,比赛不激烈,对抗不精彩,观众不喜欢看,拳手教练收入低,比起乒乓球等奥运会优势项目,活得没有“尊严”。
    现在,国际拳联大力推广职业拳击,创办了APB个人职业拳王争霸战和WSB职业拳击联赛,为职业拳手最终进入奥运会殿堂,增加收入创造了条件,中国拳手终于有机会参加,但绝非是摘掉头盔,脱掉背心,比赛从打3回合增加到6回合就变成职业拳击了。
    在这个过程中,拳手和教练需要转变观念,加深对职业拳击强调对抗和观赏性认识的理解,因此在训练理念和方法手段上进行相应改变,以适应职业拳击的新规则及打法。
    对赛事组织者而言,如何营造好比赛的气氛,通过现场的“声、光、电”和比赛间隙的一些文艺表演,将职业拳击比赛的娱乐元素加进去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媒体的宣传报道上要更加重视,改变以前体制内比赛媒体“可有可无”的思想。因为,媒体的宣传报道充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赛事的影响力以及公众、投资赞助企业和广告商的吸引力和关注度,影响比赛的上座率和票房,这些职业拳击产业链中的每个环节对推进体育职业化和市场化,拉动体育产业消费都至关重要,这对以前体制计划内国家拨款办比赛,“旱涝保收”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不仅是形式上,更重要的是理念和认识上要上一个台阶。
    记者是公众信息的传播者,也被称为“无冕之王”,其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在国家大力推动体育职业化和市场化的形势下,更离不开媒体的大力宣传报道。因此,作为赛事的组织者,如何拉近与媒体的距离,尽可能地为他们的采访和报道提供方便和服务,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宣传报道的热情、质量和赛事成功与否。而媒体的报道充分深入与否和社会影响大小,实际上还涉及能否给投资赞助企业和广告商更多的市场回报,使他们更有兴趣和信心继续投资赞助体育赛事,实现体育职业化和市场化产业链上的良性循环与否,意义和重要性毋庸置疑。尤其是拳击以前一直被国内媒体所“冷落”,大部分媒体对中国拳击和中国拳手的状态并不了解,对国际拳联推广职业拳击的初衷和背景更是知之甚少。
    因此,转变观念,为记者提供更多背景资讯和媒体服务,将成为今后赛事组织者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重要问题。

(杜文杰)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