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湘湖论“极”名家灼见
第五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期间,主办方举办了湘湖论“极”——萧山国际太极名家论坛,邀请多位国内外知名的太极名家,就太极拳与人体健康的话题展开探讨和思考,名家们从自身体会出发,围绕这个话题谈了很多深刻理解和真知灼见。
杭州市武术协会会长 赵荣福:
人生有三大境界:健康、快乐、长寿。在我看来,如果为了健康,老年人可以用高架盘拳,因为没有哪个太极名家说过,太极拳打起来一定要架子压得很低,如果老年人压得低就容易伤到膝盖,所以一定要找到明师指点,才能发挥太极拳的养生效果。
太极讲求内外兼修、刚柔并济,所谓静,既要动中求静,又要内心沉静,在打太极的时候可以随心所欲,而练太极的最高境界在于恬淡、虚无!希望通过练太极能够使更多的人实现健康、快乐、长寿的美好愿景。
练太极拳有一些注意事项,比如早晨打太极最好面向东方,夜晚打拳最好在亮处打,别在阴暗处打等等。
福建省武术队前总教练 曾乃梁:
太极拳是提升生命质量的最好运动方式,是挑战“三大杀手”的有效武器。三大杀手分别是指癌、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太极拳是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的有效方法。对于很多人来说,太极是一项终身的运动,从3岁到107岁,可以跨过一个世纪。我的女儿就是从3岁开始学习太极拳,还有身边的一位朋友107岁了还在打太极拳。在打太极的时候,要讲求三个字“松、静、通”。
著名书画家、吴式太极拳名家 梅墨生:
太极拳包含太极的原理,源流可以追溯到易经、老子道家以及程朱理学。太极拳练习也是分阶段的,就跟学校有小学、中学和大学一样,如果要仅仅是锻炼身体,可以将太极拳作为一种操来练。但如果要回归太极拳的本源,也就是一种武术拳种,做到“登堂入室”,那建议读一下程朱理学,其心学的内涵与太极拳论的“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中的“神明”相似。建议熟悉功架的人要熟读拳论,这样才能在行功走架的同时不断参悟。建言:“人身为一小太极,不可不练太极拳。早练早受益,真练真受益。”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导师 吕韶钧:
太极拳有百利而无一弊的呢?关于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来看待,在看一个问题的时候要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适合,有些人可能不适合。太极拳人人都可以练,但是要掌握方法,在习练的过程中一定要讲求科学的方法、科学的锻炼。
提两个建议,一是在练拳过程中要多看看古典拳论,使拳法和拳理能够有机结合,这对练拳是非常有好处的。这些年我们在社区的调查和教学过程中发现,现在太极拳的传承或者习练存在一个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大家更注重形体动作的演练,内在的东西忽略了一些,其实意与气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应该一方面用拳论指导练拳,另一方面在练拳中去感悟拳论,这是非常有意义,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第二个建议跟“膝关节”有关,一是在习练太极拳时要注意高度,不要追求太低;二是要注意松紧度,不要一松一紧,容易对膝关节造成损伤。
中国计量学院体育部主任 季建成:
太极拳是一项非常特殊的运动,在武术当中也是最有特色的一个项目,这是唯一一项训练神经末梢的运动。太极拳比较慢、比较柔,容易去感受。现在社会比较浮躁,压力大,太极拳是一项用导引动作可以让你的思想集中起来的运动,让你更加松、静、慢。美国有研究表明,太极拳对于老年人的衰老很有帮助。
习练太极拳首先要调身、调息和调心。
调身就是要放松,松和慢都是一个过程,越放松越能释放出力量,慢是为了更快。
调息,就是调整呼吸,习练太极的时候在腹式呼吸的同时又要配合动作是不容易的,这个不是老师能够教你的,每个人都不一样,但是要掌握几个原则,一般情况下向外、向前、用力的时候呼气,向内的时候吸气,所以需要调整气息,这个都要自己领会自己悟。
调心即用意。意为三意——立意、守意和用意。在习练太极拳的时候不能太注重形体。
陈式太极拳名家 陈正雷:
自己曾参与美国一个课题组研究,证实了经络的存在,从而也从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证实了,太极拳修炼对人体经络畅通的重要性。习练陈氏太极拳,只有松柔,才能发出极刚强的力;只有卸去本力、拙力,才能激发先天之力。
永年太极杂志社总编 杨忠杰:
用“经、史、子、集”可以撑起太极拳学。所谓经,就是太极拳经,除此之外还要深入到中国的哲学,这样才能将太极拳研究下去;所谓“史”,就是太极拳史;所谓“子”,就是当代太极拳传人;所谓“集”,就是关于太极拳的理论、研究和体系。我们可以用这四大支柱来构建起“现代太极拳学”,推动太极拳的发展。
浙江太极拳推手专业委员会会长 严国兴:
不管是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还是其他太极拳,归根结底都是太极拳,“天下太极是一家”。练太极拳要有攻守意识,没有攻守意识的太极不称为太极。当然,各家有各家的特长,各家有各家的要求。太极要强调“劲与力”的区分,“力”是指人体筋肉紧了才产生的爆发力,“劲”是指从每一个肌腱里面放长、放松而发出来的爆发力,习练太极拳更讲求如何“发劲”,将力转化为劲。
(蒋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