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造福百姓健康

    在大力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的今天,如何让百姓真正地“动起来”,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满足群众对全民健身不断增加的需求。近年来,重庆市在体育场地设施、科学健身指导、群体活动组织等方面,不断加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了群众健身“想练有场地、想学有人教、想赛有活动”。
    体育场地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前提条件,重庆市不断加大群众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并提出了“市民村民同待遇,体育场地全覆盖,运动健身零距离”的建设目标,把建设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设施作为发展群众体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坚持以农村、边远区县和少数民族区县为重点,多渠道建设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截至目前,重庆已累计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7350个,覆盖全市约84%的行政村;全民健身路径工程1258个,覆盖全市约55%的社区;建成乡镇健身广场314个,覆盖全市约37%的乡镇;资助命名全民健身登山步道143条,覆盖全市各个区县。同时各区县建成体育场38个、体育馆42个、游泳池38个;全市中小学建成塑胶田径场1004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由五年前的0.51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1平方米,基本能够满足市民的健身需求。
    在加快体育场地设施发展的同时,重庆还特别注重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社团组织的作用,为市民健身提供科学指导。

    近年来,重庆市通过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纳入协会工作计划,每年培训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达数千名,各区县还通过成立全民健身志愿者服务队,开展送体育进乡村、进村区、进工厂等活动将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送到老百姓身边。与此同时,重庆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依托体育职业技能鉴定站,对体育俱乐部、社团组织等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从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和鉴定,充分发挥他们在群众健身中科学指导的作用。
    体育社团因其赛事经验丰富、业务精湛的优势,也成为群众体育活动的重要帮手。重庆每年组织的马拉松赛事、全民健身运动会,以及区县的各类赛事,全市44个体育协会参与或承办率达80%以上,协会的职能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
    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努力扩大市民参与面,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适合各种人群参与的健身活动的引领和带动十分关键。
    近年来,重庆市依托山水城市的特点和四季不同的气候特征,按照因地制宜、群众喜爱、特色鲜明的原则,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不仅推进全民健身常态化,同时也打造了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全民健身活动品牌。从国际马拉松赛、万人登山、公开水域游泳、业余铁人三项赛等各类充满挑战的单项赛事,到群众参与面广,已成功举办了四届的重庆市全民健身运动会。
    除了全市性大型品牌赛事的引领,重庆还通过推进“区区有品牌、县县有特色”创建活动,推出市民游泳锻炼等级达标活动、渝北武术操、铜梁舞龙、合川龙舟、踢毽、大渡口攀岩、巴南自行车等精品群体活动,丰富市民的健身内容,提升全民健身活动的参与度。
    现在重庆市年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达2000次以上,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从而推进了全民健身的常态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不断提高,市民身体素质也明显改善。重庆市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抽样合格率,已由第四次的86.7%上升到92.6%,超过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全国排位第7。通过数据的变化,不仅看到通过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给市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同时也直观地反映出了近年来重庆市在推进全民健身活动,通过不断扩大群众健身参与面带来的变化和所取得的成就。
邓红杰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