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国业余训练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2014全国业余训练工作会议,回顾总结了近年来青少年训练工作,研讨交流了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形式与经验。总局青少司司长郭建军在讲话中回顾青少年训练发展历程,分析青少年训练的主要特征,可以看出现阶段各级各类体校在青少年训练中仍然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人才培养多元化开始形成,但尚未形成合力。
体校是青少年训练的主体
高、中、初三级训练网是我国青少年训练的主要形式。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选育优秀苗子,打好基础;普及体育活动,发现体育苗子的任务。多年来,由各级各类体校形成的三级训练网已经成为我国青少年训练的主体,在为国家培养、输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统计,全国各级青少年训练单位平均每年向优秀运动队输送近4000人,占运动队新增人数92%左右,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获88枚奖牌、今年的索契冬奥会中国代表团获9枚奖牌的运动员全部来自各级各类体校。
体校办学形式向多样化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三集中”独立办学的体校越来越少,特别是在县区,与普通学校结合发展的路子,已经成为体校发展的趋势。有的体校利用本地区优质的教育资源,采取项目进校园、教练进校园、互派教师教练等多种合作形式,与普通中小学合作。有的地方则发挥现有体育设施优势,与综合性体育场馆、全民健身中心相结合,来保障体校训练的开展,体校办学越来越多样化。
综合性运动会是青少年训练的主要支撑
综合性运动会是我国竞技体育奥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从青少年训练层面上来讲,围绕省运、全运、奥运形成从县到市、从市到省、从省到国家的“一条龙”的选拔、训练、输送体制。综合性运动会这一竞赛制度的存在,拉动着各级体校和基层训练单位的生存与发展,成为体制内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
训练管理欠缺 训练效能不高
当前,基层训练管理和指导不够;基层教练员训练理论更新慢,缺乏科学选材、科学训练的理念;训练计划的科学研究少,制定不系统、执行不认真;训练方法、手段落后,针对性不足,不能认真按照训练教学大纲的要求和青少年成才规律进行全面的基本技术训练;体育、教育资源整合欠缺,运动员注册参赛受限,造成人才浪费;对教练员的考核比较单一,唯成绩论等问题,客观上造成了年龄造假、拔苗助长、过早成人化、专业化训练,淘汰率高,成材率低等训练效能不高问题。
文化教育问题成为青少年训练发展瓶颈
长期以来,多数体校把“以训练中为中心”作为办学思想,体校的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一直游离在教育体系之外。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是造成体校招生难、出路难的根本原因,发展成为体校发展的瓶颈问题。
青少年训练向多元化发展
随着职业体育在我国的不断发展,高水平国际国内比赛的举办,以及全民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投入到体育产业中,各种类型的,以市场为主导、以民营、私企为主体投资的青少年俱乐部、学校、培训班等也大量涌现,社会力量兴办的各类青少年训练组织发展势头强劲,多元化后备人才培养格局开始形成。
(季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