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力推进体育惠民打造国际体育名城

    根据2013年国际体育大会评估的2009-2020年全球体育城市排名,全球前100名的城市中,中国城市北京位居第4名,广州位列第18名,上海位于第19名,南京位于41名,南宁55名,深圳71名,哈尔滨91名。可见,广州在国内仅排在北京之后,位居第二。这恰恰印证了去年广州市政府《关于加快转变我市体育发展方式的意见》中提到的建设“国际体育名城”的目标。
    体育,赋予广州这座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在后亚运时代新的历史使命。站在新的历史高点,国际体育强市的打造不仅是广马、广网和广州恒大等品牌赛事与职业俱乐部的提升,更是广大羊城群众享受运动带来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幸福。因此,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看来,体育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生幸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群众体育更是体育发展的基础,体育为民、便民、利民等惠民相关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三纳入”加以保障更显得尤为重要。这从体育连续三年纳入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十大民生实事》中可见一斑。
    细究其中,值得“回味”。2012年民生实事第十项体育和文化“合用”一句话概括:“丰富文化体育活动。”其中部分内容涉及健身设施以及绿道等;2013年第8项,体育再次与文化合为一项:“完善群众文体设施”,其中涉及体育相关内容为亚运场馆赛后惠民开发、场地设施和绿道建设等;2014年体育则被“单列”,且用一整段详细“描述”: 支持全民健身活动。建设30个小型足球场。推进36个街镇“一站两点”(文化体育工作站、国民体质监测点、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点)试点工作。公共体育设施免费和优惠时段分别由每周10小时增加到14小时。
    2014年即将“翻篇”,广州市如何“兑现”体育民生实事,进一步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广州市体育局群体处处长邓广庭向本报记者介绍了今年体育民生实事完成情况。
    邓广庭说,今年来,广州市共投入市、区两级资金4258万元,全面推进“四大项”、“四小项”体育民生实事。“四大项”:一是规划建设社区体育公园。该建设写进了《2014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今年重新完善了原有98个社区体育公园的功能设施,并全面规划了下一阶段的工作。二是建设小型足球场。通过改造城市闲置空地、楼宇房顶、社区边角地、街头绿地、公园绿道等公共用地,超额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30个小型足球场建设任务。三是推进36个街镇“一站两点”试点工作。制定建设标准,依托街镇现有文化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一站式”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四是市、区两级公共体育场馆每周免费和优惠开放时段达到14小时。制订了场馆统一标识,规范了服务内容,通过现场宣传和网络等方式公布开放时间、方式和项目,提高了对外开放服务效益。
    “四小项”:一是支持全市316个美丽乡村和幸福社区的体育设施建设;二是完成全市乡镇农民健身工程建设,2014年完成4个乡镇农民健身工程,三年内实现全市35个镇100%覆盖,提前一年完成省下达的5年建设任务。三是完成10000例市民体质监测数据采集。在分别完成国家体育总局下达的全国抽测和普测任务的同时,每个工作日都开展惠民体质检测。四是推进体育场馆信息化管理。全市45个公共场馆全部实现了通过“群体通”预订场地服务等七项功能。
    邓广庭表示,体育民生实事的超额完成,既体现政府实施体育惠民,又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46号文精神,为推进广州打造“国际体育强市”打下坚实的基础。

(黄心豪  陈建族)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