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运动员的青春在青少年体育中继续闪亮

    题记:健康是青少年成长成才和幸福生活的根基,关系国家民族未来和亿万家庭福祉。
    ——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如果说中国的业余体校是发现和培养精英运动人才的摇篮,从中国体坛传奇人物林丹、姚明、刘翔,还有很多的冠军,都是在体校的操场插上了放飞梦想的翅膀;那么,有多少人因为一堂生动的体育课或者一次课外体育活动开始萌发体育兴趣、养成运动习惯,学校是广大青少年培育体育兴趣和培养体育技能的沃土,为健康生活、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备受家庭重视、领导关怀和社会关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这一要求。2014年6月28日,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增强青少年体质的重要论述精神,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组织引导学校、社会和家庭为青少年强身健体创造良好条件,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
    多年来,不论是到基层体育运动学校从事后备人才培养,还是在中小学从事体育教育教学,从事学校体育工作一直是退役运动员实现职业转换服务社会大众的主要渠道。运动员从小开始体育训练,既熟悉本专业项目,又全面了解体育运动规律,能够做到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能够培养广大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技能,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退役运动员担任体育教师或学校体育教练员工作,有利于体育课课堂教学、课间操、学校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开展,也有利于各级各类学校利用运动员们的运动项目特长创办体育俱乐部、组织青少年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及课余运动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涌现更多的优秀运动人才。
    退役运动员一般都取得过一定的运动成绩,有些成绩还比较突出。他们的运动经历和取得的成绩对于中小学生来讲,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运动员的优异成绩及自信自强、不畏艰难、勇于拼搏等优秀品格以及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和追求,对于广大青少年具有巨大的榜样作用,能够培养青少年为国争光的高尚情操、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有利于传播体育文化,其教育意义重大。
    然而,随着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各级各类学校聘用制度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运动员退役后从事学校体育工作的门槛不断提高,难度不断加大。根据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对运动员就业安置去向的调查,大量的退役运动员从事与运动训练、体育教育教学等毫无关联的工作,担任体育教师的仅占当年退役运动员总数不足7%。如何把运动员积累的体育知识和技能,通过有效的渠道投入到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和学校体育中,成为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工作的一个新挑战。
    运动员是社会、政府、家庭和个人多方投入培养出来的不可多得的人才,促进他们退役后职业发展的最好方式就是充分利用其特长。体育、教育、人社等部门正在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精神,进一步加大对运动员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坚持“人才优先,以用为本”的原则,充分认识运动员群体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专业技能及整体素质优势,对他们在体育领域更好地发挥作用给予适当的帮助、深入的培养和持续的开发,使他们尽快成长为社会体育工作、学校体育工作中独特的人才资源。
    从赛场到操场,让青春在青少年体育中继续闪亮。当更多具有较强的职业素质和高超的运动技能水平的运动员们走到学校中去,当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我们有理由相信,人们不再会调侃“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而会深深的思考,让“体育是语文老师教的”这一篇章不再重演。

季雪峰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