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需转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竞技体育运动员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只拿到金牌就行了,还需要走向社会。这中间面临着文化教育培养和职业规划的问题,这也很大程度影响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选拔的可持续性,这个问题不解决,竞技体育人才选拔将面临困境。”全国政协委员陈立人说。
    政协委员陈立人作为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育学校常务副校长,多年来一直关注青少年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他认为如何进一步增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未来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战略性问题。这次“两会”期间他带来了关于加快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转型发展的提案。
    陈立人在提案中指出,从目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矛盾与问题来看,突出表现为原有单一性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高风险、高淘汰导致社会、家庭成本过高,负担过重;同时学训矛盾、社会用工制度改革等因素造成运动员就业出口不畅等状况。对此,他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树立科学理念。陈立人认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应该以全人教育、全程教育为指导思想,应做到既要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又要重视素质教育、文化学习和职业规划;以此构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本体系,制定基本标准,从而解决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再通过法律法规加以具体化,以国家意志予以充分体现。
    第二,构建完善系统。陈立人建议由国家体育总局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把握教育规律和体育规律,按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展的阶段特点和长远需求,共同研究探索以竞技体育为手段、以全面培养为核心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系统。其系统的核心要素应包括:科学训练、文化学习、素质教育、职业规划。
    第三,打造专业团队。陈立人认为可以在进一步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和服务补偿机制的基础上,采取评聘结合的人才动态管理办法,对教职员工实行目标管理和标准化要求,优化团队结构,提升职业道德水准和专业化水平。同时,他觉得必须把管理人员和执教人员的培训工作制度化,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执教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系统的执行力。

(李金霞)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