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委员关注青少年体育发展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体质健康不再仅仅是一个学生,一个家庭的事情,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事情。近两年的“两会”上,越来越多的代表和委员关注青少年体育健康问题,并对青少年体育的开展积极建言献策,努力破解影响青少年体育开展的难题。
难题一:如何认识体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性?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烟台二中教师郝翠娟:切忌因噎废食 保证学生户外活动
    学校出于安全考虑,组织学生户外活动顾忌很多,不敢春游,一年两次的运动会也压缩成一次。建议出台学校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通过界定学校法律职责,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马敏:体育有助良好的人格形成
    青少年一是要注意人格的形成,要有理性、有信念;二是除了书本中的知识之外,还要多读“无字书”,不断丰富自己社会实践的经验,不断充实自己,把学知识和做人结合起来;三是要有健康的体魄。现在孩子们普遍都成了“豆芽菜”,这对民族的发展是不利的,青少年一定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这样中华民族才能有美好的未来。
难题二:体育课怎么保证?如何上好?
全国政协委员巩富文:缩短课时 可每天增加一节体育课
    长期以来,小学生每节课为45分钟。这样不符合中小学生心理,会造成十分疲惫。建议将小学一年级每节课调整为30分钟。而多出来的时间,可以开放场地设施和器材,安排提前到校与不能按时离校的学生开展文艺体育和其他发展兴趣与特长的活动。每天都增加一节体育课、英语课或自习课。学校同时号召家长和孩子共同制定一份个性化的成长目标记录档案,激发学生的各种兴趣和潜力。要积极动员家长杜绝或减少给学生安排校外文化学习的时间,保证学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增强学生体质健康。
全国政协委员姚明:推广专项体育课
    传统的体育课模式是以班级为单位,一节课40分钟,每周上四节左右。而专项体育课每周两节,每节课80到90分钟,最重要的是打破行政班的划分,形成兴趣小组,学生可以跨班级、跨年级一起上课。经常锻炼的人都知道40分钟可能刚刚够热身,需要另外的时间去进行深度的锻炼。传统的体育课很多仅仅是热热身,学生们跑一跑、跳一跳可能就结束了,40分钟也不够做什么。专项体育课把体育课变成兴趣课,对学生们而言就会非常非常有意思。
难题三:如何更好地开展校园足球?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教科院计基教研究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室主任吴正宪:解决场地难题
    目前足球已纳入北京教改方案。2015年,北京市中小学将推进“足球进校园”,从小培养男子汉风采。目前来看,师资力量以及场地问题都需要解决。建议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将专业的足球场等体育场地免费向中小学生开放,有计划、有管理地向中小学开放。同时一些学校将自己学校的足球场进行共享。长期来看,新建学校应该将球场设计纳入工程建设的规划阶段。政府可根据不同地区的学校数量,规划足球场个数。解决师资的问题,一个是可以聘请退役的运动员,另外就是依靠现有的体育教师,通过短期的专业培训,让他们尽快上岗。
    学校在现有情况下,可以做点基础性训练,像传球、带球、运球、射门等。《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整体方案》已经出台,发展振兴足球事业要做到四个抓起:从娃娃抓起、从基层抓起、从基础抓起、从群众性参与抓起。大家都来重视这件事情,行动起来,国家也一定会对这方面有投资,希望校长们都高度重视起来,挖掘潜力。
全国人大代表、精英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翟志海:发展校园足球要在推广普及上下工夫
    开展校园足球活动,不仅可以为国家足球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对促进青少年强身健体、全面发展也有重要作用。发展校园足球要在推广普及上下工夫,避免过于职业化倾向。
    一是要加大校园足球经费投入,改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要以改革的思维改进校园足球融资方式,建立健全政府支持、市场参与的投入机制,拓宽校园足球融资渠道,用以改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
    二是建立校园足球督导评估体系,将足球特长水平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强化足球课余训练,建立完善“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课余训练体系,并通过招生考试政策疏通足球人才成长通道。
    三是吸引和培养足球教育人才,壮大校园足球教练队伍。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和倡导体育院校和综合大学的体育专业加大足球专业教师的培养,招聘专职足球教练进校园从事校园足球教练工作,建立灵活的专兼结合的校园足球教练队伍。
    四是将中华文化元素融入足球训练,创造中国特色的校园足球文化。应将武术、杂技等中华文化精髓和元素融入足球训练,倡导“功夫足球”等有中国特色的足球训练模式。重视中国特色足球文化的养成,开发系列的足球运动读本,特别是中国特色足球文化读本,在校园中形成浓厚的中国化足球的文化氛围。
    五是重视足球精神养成,培育校园足球精神。应发挥学校教育优势,挖掘足球运动潜在的教育意义,着重培养足球运动蕴含的拼搏意识、竞争意识、团队意识。
难题四:如何有效开放学校体育场地?
全国政协委员胡扬:明确责任 解决后顾之忧
    学校体育场地的开放对于缓解全民健身场地不足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措施,国家与地方都在号召希望学校体育场地能对外开放。但是据我所知,有些学校起初对外开放了体育场地,但是之后又禁止了。
    这并不是学校不愿意对外开放,而是有些客观原因导致他们开放难。比如校园安全问题,学校的场地和教学区都在一起,外面的人进来锻炼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秩序。校园场地对外开放还涉及维护费用的问题,钱从哪里来,如果在学校体育场地锻炼后出现意外伤害事故的话,这个责任谁来承担?这些问题不解决,学校场地对外开放很难。
    学校场地对外开放难多是中小学,大学相对来说就容易得多。主要是因为大学生都是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方面比中小学生要高,还有大学校园占地广阔,体育场地和教学区并不在一起,并不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生活秩序。要想促进校园场地开放,主要还是政府应该多动动脑筋,解决学校的后顾之忧,否则校园体育场地开放就是一句空话。
    青少年体育关系着青少年的健康和未来,它牵动着每个人、每个家庭。真正让青少年茁壮成长,培养能够伴随其一生的体育爱好和运动习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各方配合和重视。任重而道远,亟须齐心合力。

(李雪颖  李金霞)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