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足球”撑起中国足球改革的脊梁

    3月16日正式公布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给摸索中前行的中国足球指明了方向。《方案》中,“校园足球”相关内容被多次提及,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只是将校园足球定位于“基础搭建”、“推广普及”,如今校园足球已经成为中国足球改革的重要线索,贯穿于普及、提高、工作理念、工作方式的始终,成为了真正意义上撑起中国足球改革的“脊梁”。

    首先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校园足球发展”作为和足球协会改革、职业俱乐部建设、竞赛体系搭建、足球人才培养、国家队建设等“大部头”内容一同在《方案》中被提出,这也就意味着校园足球不再只是我国足球事业的“补充”,而成为了重要组成部分。

    自2009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正式启动以来,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国家级布局城市49个、试点县3个、省级校园足球布局城市82个、参与活动的学校5084所、注册球员数量19万、直接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的学生数270万”的不错成绩。2014年年底,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了下一步校园足球工作由教育部主导,国家体育总局等相关部委、单位配合的工作思路。这有助于校园足球继续在“深度”上做文章,毕竟校园足球的主阵地学校、主要参与主体学生均由教育部管辖,“主导权”更迭有助于校园足球在运行机制上理顺关系,更有利于其他部委、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共同做好校园足球工作。

    有了教育部的深度参与,校园足球在普及方面将做得更好、更彻底。根据教育部《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规划纲要(2015年—2020年)》中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全国校园足球定点学校要达到20000所,校园足球人口目标为2000万。而在《方案》中,2025年全国校园足球定点学校数量更是要达到50000所。

    校园足球的基层推广,其意义除了在于扩大足球人口、孕育足球人才,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更重要在于增强学生、老师、家长对于足球运动的认同感,感受到这项“世界第一运动”的美好和魅力,从而真正形成“人人了解足球、人人热爱足球、人人参与足球”的氛围和局面。

    而在提高方面,中国足协也在摸索,力求打通校园足球和竞技足球间的输送管道,让更多有能力的孩子有机会进入职业队梯队,将“潜在的梅西”打造成“真正的梅西”。这样的尝试也会在普及、提高间形成联动,突破以往两方面“老死不相往来”的壁垒。

    《方案》中同时提出,为持续推动足球改革发展,确保本方案落实,建立足球改革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国家体育总局应当加强对足球改革发展的政策研究和宏观指导。教育部应当履行好校园足球主管责任。虽然此举看似是针对校园足球,但实际上,未来牵涉足球改革的部委、单位会有很多,绝不仅仅只有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两家,内容也不只是校园足球一项。以校园足球为契机,真正打造常态、高效的“足球改革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将是校园足球工作留给中国足球事业乃至体育事业的巨大财富。

(林剑)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