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傅振邦:推进社区青少年体育发展

    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学校体育开展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和完善。在傅振邦看来,相比学校体育的蓬勃兴旺,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则显得“裹足不前”。一方面,青少年庞大的体育锻炼需求得不到社区的充分重视和回应,另一方面,社区体育的主体也常常不是青少年,如太极拳、健身操、广场舞的绝对主力是中老年人,青少年因为时间、场地等限制很少参与。
    傅振邦分析了问题的原因。他说,首先社会认识跟不上时代发展和青少年需求,包括对青少年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青少年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未得到充分重视,适合青少年健身的场地设施少等。同时,管理模式跟不上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要求,社区中未设立相应的社区体育部门,缺少具体的体育管理组织和执行机构。此外,发展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的硬件条件也有待优化。推进社区青少年体育事业的软件因素有待完善,社区青少年体育专业教育和专职人员不足,社区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发育严重不足等。
    傅振邦建议,要坚持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发展思路。在省级层面,要积极出台鼓励社区体育发展的政策,对青少年群体的社区体育需求有所回应;在社区层面,要推动建立社区体育联席会议等类似制度,将学校、驻区单位、党政机关、“两新”组织等充分纳入,重点发挥制度在牵头发动、信息沟通、整合资源、反映民意等方面的作用,保障青少年体育在社区生根发芽。要合理规划社区体育硬件设施。一方面要科学兴建,因地制宜地选址、建设运动设施,另一方面,要注重科学整合现有资源,学校、体育场馆等场所应根据实际情况,向包括青少年在内的社区居民开放。
    与此同时,开展社区青少年体育的“软件”建设也要跟上。傅振邦建议,要组建社区体育俱乐部,充分发挥其在构建青少年体育网络中的引领作用。大力培育社区体育人才。要依靠社区体育指导员机制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按照人口比配备社区专职或兼职的体育指导员,广泛吸纳社区中的体育志愿者力量。关注青少年中新兴的运动健身模式,如运用手机APP等。同时要满足社会弱势青少年的体育需求。   
    代表语录:社区体育是一种集休闲娱乐、增强体质、培养品格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手段,其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还未被社会广泛认同。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而言,社区和学校对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同样重要,两者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可偏废任何一方。

李雪颖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