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二十年座谈会发言摘要

辉煌二十载  扬帆再起航
——纪念《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二十年座谈会发言摘要

 

体育发展要随势而变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刘敬民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已颁行二十年,这二十年来是我国经济社会大变革大发展时期,体育事业随势而变,乘势而起。对北京市而言,特别是申办承办2008年奥运会期间,体育被放在了主要位置,成为一支高扬的旗帜,十几年来北京的群众体育得到了长足发展。最近北京市和河北省正在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期望能够带来新一轮群众体育的大发展、大繁荣。
    回顾体育二十年历程,我有一些体会和建议:
    首先要把体育事业真正放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主线上来,实现生活方式的转变。体育是人的健康的基础,它以强身健体为主要内容,在新时期有强大的号召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之后,我们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人的健康不是可有可无、可轻可重的事情。
    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健康成为人民的自然追求,从事群体事业的人要把这一任务看作时代的要求和机遇,在新时期真正落实“增强人民体质”的核心价值观。
    其次体育工作要与时俱进,抓住新时期的特点。如今形势发生了变化,与过去相比,现在体育运动主体和方式更加多样化,不再由政府一家打天下。群众体育充分分化,政府也应该改变观念,充分放开,发挥体育多主体、多样性的特点,政府做平台,搞服务,让社会力量、网络力量、经济力量成为组织主体。
    最后体育必须和现在生活潮流相结合,推进体育产业发展。现在体育只有创新,与时尚、休闲、养生、旅游结合起来,才能走得更好。当前国务院下达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46号文件,群众体育发展到了崛起时期,群众体育市场前景广阔。

《纲要》经受了实践验证
天津体育学院教授于善旭

    我有机会在当时参加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起草工作,亲历了《纲要》从研制到颁布的整个过程,目睹了《纲要》实施对我国体育事业乃至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十年来的实践证明:通过制定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来推动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当代中国群众体育发展的思路和决策,是非常英明、完全正确的。
    回顾当时《纲要》从提出到颁布,有着这样一些重要的因素和鲜明的特点:一是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形成对健康和健身的迫切需求;二是对外开放开阔了国际视野,从国外体育发展中获得启示;三是体育部门大力推进体育改革,加强体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四是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氛围;五是党和国家审时度势,对体育进行的高端决策和积极推动。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正是从《纲要》开始,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成为中国特色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方式,并不断在其后的《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等国家立法中,以及多次在国家发展规划、政府工作报告中得以体现,而且有了2011年之后与国家五年规划同步的全民健身计划新常态,以致进一步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

学校体育取得长足发展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校长高宇军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二十年,全民健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二十年间我一直在从事教育工作,从学生身上得到一些体会和感受。
    一是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提高身体素质是《纲要》中很重要的一个目标,身体素质包含了很多方面,拿身高来说,现在学生普遍较高,除了营养因素以外,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锻炼起到了很大帮助。
    二是学校体育条件设施得到了改善。与以往相比,现在学校场地基本都是塑胶的,以我校为例,学校占地2万平方米,拥有200米跑道的操场、篮球馆、乒乓球运动场、力量房、形体房等等。除了运动场地以外,学校正在整建一个篮球博物馆,让学生不仅参与锻炼,也要了解体育文化。
    三是锻炼意识有了提高。我们学校体育馆课外开放时间人满为患,放学后学生都在操场上运动,想做到下午5点半清校是很难的事。
    四是落实学校体育锻炼一小时情况良好。我们学校初中每周有三节体育课,男女分班上课,每天上下午各有一个广播操时间。另外下午分年级锻炼,每个年级至少有一次体育锻炼时间。
    作为基层单位,我们也有一些想法和建议。虽然体育锻炼意识已经有所提高,但是还不够,体育一定要从娃娃抓起,进一步提高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意识。对基层学校还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尤其是教练员的培养方面,学校需要优秀的体育教师。另外,体育锻炼的科学方式方法和先进的体育意识影响着学校体育锻炼的实效,这两方面需要改善。

坚持做好全民健身报道
新华社体育部主任许基仁

    我曾经写过的一篇评论文章的一段话,最能表达我对《纲要》的感受:《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来自于人民,造福于人民,增强人民体质,提高民族素质,是我们这代人对中华民族所承担的历史责任,也是占人口四分之一的当代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从媒体角度来说,相比竞技体育赛事的报道,媒体在报道全民健身方面受到的关注度要差一些。然而作为媒体应该有媒体的良知,不能为获得高关注度或者高收视率而忽视全民健身的报道工作,相反,更应该坚持报道全民健身。
    现在社会对全民健身的重要性认识还不是太深。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46号文件,这说明全民健身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利益,对于媒体报道全民健身受到极大鼓舞。健身不单是为了健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可以使人们的精神更充实,生活更有品味。全民健身既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民心工程、文化工程。
    多年的采访经历,使我感受深刻。全民健身需要“第一推动力”,从校园抓起,开展多样体育运动,给孩子创造更多接触多样运动的机会,寻找运动兴趣,从而掌握一项运动技能。这不仅能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通过运动完善人格。

发挥运动员示范作用
北京体育大学教师、原举重运动员张国政

    我是练体育出身,体育带给我的益处不言而喻,我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个人价值的实现,无不是体育带给我的。我深深地意识到运动对于我个人的重要性,同时也引发了我的思考,优秀运动员除了为国争光,体现民族精神和个人价值外,更深层次的是否应该用竞技体育的精神,去感召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共享体育健身成果。
    我在大学工作发现,高校里普遍认为体育、健身、运动这些都是运动员该做的事,跟普通人无关,体育学校的非体育专业学生的锻炼意识也不高。所以我认为全民健身应该以国家体育总局为主导,以全国各大学校为依托,从改善青少年体质出发,倡导全校健身,继而以高校学生为传播媒介,让他们带着先进的理念走向社会,影响他人,从而达到全民健身的最终目的。
    现在运动员退役后,有一部分离开了体育圈,有一部分依然没有离开体育事业。我想我们可以将全民健身和运动员退役后安置结合起来,优秀运动员可以发挥明星示范效应,带动群众一起运动。其他运动员可以通过专门培训机构学习做专业运动指导者。这样既促进了全民健身,又拓宽了退役运动员的择业渠道。

计划催生和培育了体育消费
山西澳瑞特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常务副总经理郝虎山

    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正式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对催生和培育体育消费,特别是培育健身产业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的就是,健身器材的销量和百姓认知度都迅速提升。特别是国家体育总局推出配建公共健身设施后,健身器材制造产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目前,我国的健身器材制造在世界上都举足轻重。
    《纲要》颁布的这二十年,中国的健身器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老百姓也在享受产业发展的成果。面对新时期新机遇,我认为健身产业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做好文章。
    一是健身器材制造产业要主动融入国家倡导的互联网+。未来,健身器材制造商,不仅要提供健身的硬件,还要将健身者健身的各种数据采集、归纳、整理起来,以更好地再服务于健身者,形成健身指导,这样就有可能形成健身顾问、咨询产业,也使健身娱乐化。
    二是在兼顾各类人群健身的同时,要更加突出老年人的健身与运动预防疾病问题。我国老年人口已突破2亿,如何鼓励与吸引老年人群进行科学锻炼或运动预防,无论对社会还是对家庭和睦、和谐都有积极的意义。
    三是要更加注重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标准执行。目前群体司组织开始了诸多设施建设标准的起草工作,只有标准与建设同步才能确保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到位,减少安全隐患。
    四是要更加注重引导老百姓科学健身。经过多年的设施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有了明显改善,如何发挥好设施的作用,让百姓健身更加科学,这也是一个更大的课题。
    五是要推动健身服务行业优惠政策的落地,激发社会兴办各种规模的健身服务业,逐步培育商业健身服务产业。

运动关系慢病防治
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慢病处处长吴良有

    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然而由于不良生活方式的盛行,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病正在严重威胁国民的健康。我国现有确诊的慢性病患者超过2.6亿,慢性病所消耗的疾病负担占所有疾病负担的70%以上。之所以有这么高的发病和疾病负担,我们分析主要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的。
    很多人管不住嘴,迈不开腿,能量摄入大于体能消耗,导致营养过剩和超重肥胖。要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运动健身无疑是最好的方式,运动不仅是良医,更是最好的健康处方。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民健康的一道有力屏障。为积极配合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
    200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全国范围发起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以适量运动为切入点,传播健康生活方式理念。2012年下发的《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明确提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要求,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工间操制度。
    近年来,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全国推进卫生城市、健康城市和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在考核评估指标中纳入群众健身活动、工作场所干预及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等相关指标。目前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已经覆盖全国77%的区县,区域性健康促进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力推动了当地健身环境建设,也为疾病防控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