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法僧多是探险家:丝绸之路越野赛散记

    “初,发迹长安……度养楼山,至张掖镇。张掖大乱,道路不通。张掖王段业,遂留为作檀越,于是与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等相遇,欣于同志,便共夏坐。”这是年已六旬的法显一千六百年前路过张掖时写的日记。
    公元399年,年已六十四岁的法显与四位志同道合者,从长安出发西行取经,在张掖,又有智严、彗简、僧绍、宝云、僧景等六位“追随者”加盟,西天取经“十一团”由此成立,不知追随者是否笃定要走完这路行程,但中途折返的有六人,冻死、病死的有两人,留居的两人,最后完成求法壮举的只有法显一人。
    2015年丝绸之路中国越野拉力赛,8月29日从西安出发,历经九天,3700公里跋涉,今天(9月6日)来到了丝绸之路的咽喉重地——张掖。
    地处河西走廊咽喉地带的张掖,是丝绸之路上的枢纽。丝路西去,佛教东传都会经过这里,历史上著名的求法僧法显、玄奘都途经这里前往西域。
    相传佛教是在两汉时期由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东晋僧人法显、大唐高僧玄奘是在佛教渐盛,相关典籍残缺不全的背景下为求取戒律而矢志西行的(这与当年“五四时期”学生们赴法勤工俭学是一个道理)。
    西行求法的队伍前赴后继,从西晋到唐(公元265年至790年)共187人,有姓名可考的105人,已到印度,学成后安返中国的只有42人,最著名的则有法显、玄奘、义净。“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的西域路上,荒无人烟,求法僧无疑是这条路上最早的探险者。
    由留学(赴印度求取真经)演化而成的探险壮举呈现这样几个特点:以一人孤行者最多。玄奘的独往独来就是这种精神的代表。但是属于“探险团”的也不少,像法显领衔的“十一团”就是团队探险的代表,至于后来继业三百人赴印巡礼团,那更多是官费派遣,壮观是壮观,艰辛难与民间团比肩。
    其次,此类探险壮举诞生了许多游记。现原书首尾都留存下来的,只有法显、玄奘、义净三家。这些游记既是历史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早期探险运动最真实写照。“沙河中多热风,遇则无全。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莫知所拟,惟以死人枯骨为标贴。”法显的《佛国记》中的记述为我们展现了当年探险的艰辛。
    最后,促成了早期探险装备的诞生。我们所见到的玄奘西行的形象,大多是他身背一个类似登山包的形象,而非手持锡杖。那个登山包中便存放着他沿途的生活必需品,包括露营用具和种种琐碎的东西。例如僧人为了防止喝水时将水中微生物一并喝进肚子造成无意间的杀生,必须随身携带过滤网,按佛教戒律,僧人不带过滤网不得离开居住地超过二十里。而这样的滤网制作起来也并不简单,要用五尺的绢,将两头折叠,再在中间加上撑架(也可以理解为早期户外水净化装置)。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千年后,文学斗士鲁迅写的这段话,无疑是对包括求法僧在内的血性中国人最好的诠释。
    生命在大自然中博响,人类活动的本质就在于不断拓展自身的能力。2015丝绸之路中国越野拉力赛追寻的正是这种永不消亡的探险精神。

(周萌)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