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修德扎根基层 明辨笃实奉献青春
2015年暑期,成都体育学院与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继续加强合作,开展了以“勤学 修德 明辨 笃实”为主题的大学生志愿者下基层暑期社会实践公益活动,该校共组建各类型的社会实践队伍50支,近1600余名学生参加校、系两级组织的社会实践服务队。其中有校级重点社会实践团队19支,共计375名学生志愿者,他们奔赴省内外各地开展具有体育特色的体育夏令营、支教活动、医疗义诊、文艺演出、心理抚慰,以及关爱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结合去年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和群众反馈的基础上,为确保活动取得实效,今年所有重点团队的实践活动时间都在一周以上,有些还长达一个月。同时今年各团队均结合各自的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
体育系发挥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技术和师范技能优势,以关爱留守儿童为服务对象,开展主题为“实践磨砺真才 支教服务社会”的暑期夏令营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对留守儿童进行课业辅导、体育教学、主题分享、安全教育等实践内容将体育、文化、艺术融入留守儿童的心灵。
运动系则坚持在社会实践中践行“行健不息 积健为雄”校训,通过运动技能培训、向当地文化站捐赠体育器材、参观奥林匹克学院等体育场馆,增长见识;在实践地社区,为当地社区居民宣讲科学健身知识,免费发放运动知识类的科普书籍,在社会实践中了解我国的基层体育事业,宣传科学健身知识。
运动医学系结合将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划分为创新创业教育、康复志愿服务、爱心义诊、科教助残、毕业生质量跟踪、就业市场调查、实践基地协同发展七大板块。在社会实践基地,针对盲障人员,完成学术讲座和培训6场;义诊300余人次,并捐赠了部分药品、康复和健身器材,累计服务病患达4500余人次。此外,还组织了足球医疗志愿服务,将志愿精神、足球运动伤病预防、医疗急救等应知应会的理论与技能传递给活跃在绿茵赛场的足球运动员们。
由武术系、艺术系、休闲体育系及运动医学系共同组成的成都体育学院赴蒲江县社会实践团,服务当地的小学生、老年大学的学员们以及敬老院的孤寡老人,通过太极养生教学、舞蹈培训、互动游戏、绘画、趣味运动会、慰问演出等形式向小朋友们、老年人以及当地群众,展示了该校社会实践服务特色和风采。同时,义诊活动和流动书屋阅读推广活动,也将健康生活和文明阅读的美好愿望分享给蒲江县的群众。
经管系的三下乡活动围绕“逐梦北川朝阳初升”的主题,同时开展线下线上活动。线上活动主要通过经管系官微创建话题,通过即时的消息推送、评论、转发、点赞等方式推广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活动精神和热点;线下主要以永昌小学为根据地创办“朝阳”足球俱乐部并进行职业体验、开展跳蚤市场、组织乒乓球兴趣班训练、课业辅导、开展趣味游戏等,内容丰富的各项活动让小学生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快乐体育,健康成长的认识。
新闻系服务队赴教学实践基地北川羌族自治县为“北川羌魂文化传播中心”开展的“中国心那山成长营”活动进行拍摄、采访、写稿、家访新闻专业志愿服务等。志愿者们顶烈日,战酷暑,冒风雨,踩泥泞,忍受蚊虫叮咬,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为“北川羌魂文化传播中心”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办实事、办好事,受到了当地人民的欢迎和称赞。
外语系将“关爱留守儿童,护苗快乐成长”作为主题,在连续服务多年的实践基地——四川省洪雅县留守儿童之家宣传足球服务活动,传播足球运动精神,通过图书捐赠、支教、第二课堂拓展活动、山区留守儿童调研等活动对小学到高中阶段的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的亲情陪伴、家访、心理安抚、课业辅导、阅读会等活动,力争帮助孩子们走出学业欠缺、亲情旁落、心理孤寂等困境,富有实践意义的活动进一步激发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研究生部社会实践服务团以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和自强意识为指导思想,深入仁寿县社区基层群众,依托研究生学科特色,开展体育指导与运动保健等活动,并向社区捐赠了书籍文具和体育用品。
航空港校区社会实践团则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根据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的不同特点,结合各项趣味横生的游戏课程和体育保健知识讲座,将关心和关爱带给实践地的弱势群体, 活动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
为期一个月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累计发放各种宣传资料近万份;慰问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逾千名;义诊治疗的伤病患者在6000人次以上;捐赠、发放药品,学习用具、各类图书、体育运动器材价值十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