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女子体育论坛学校体育需关注男女差异

    近日,第二届全国高校女子体育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论坛掀起了女性参与体育运动研究的风潮,性别差异在体育范畴中被重点提及。
    中国人民大学的党委副书记吴付来认为,“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衡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随着高校女大学生比例的逐渐增加,以及女性体质健康水平对于个人、社会、民族未来的特殊意义,青年女大学生的身体发展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男生承压能力强于女生

    中国人民大学体育部的张磊和同事对552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当前大学生面临压力时以积极应对策略为主,男生在积极应对因素上显著高于女生,经常运动的大学生在积极应对因素上显著高于不经常运动的大学生。
    张磊认为,大学阶段是生理心理发育及适应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冲突和压力的高发时期,众所周知,体育运动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生活,是大学生结识朋友的平台,也是大学生缓解压力的积极方式和途径。高校应该加强对女大学生的积极应对策略的教育,鼓励她们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从运动中发现乐趣,从运动中结识新的朋友,寻找更多的社会支持,并且通过运动来缓解压力。

女生参与学校体育边缘化

    香港浸会大学的梁妍认为,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锻炼习惯、提高体力活动水平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的性别差异很少被重视。
    梁妍通过访谈、非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及文献法研究发现,一些女生在体育课上表现不积极,不能充分利用体育课的时间进行体育活动,在自由活动时间以聊天为主,甚至还有逃课现象存在,尽管男生也存在这种现象,但他们逃课的频率和人数都不及女生。
    梁妍认为,现象虽如此,并不能认为女生天生就不喜欢运动,而很可能是因为常见的体育项目并不是由女性身体活动发展而来,而且很多竞技活动曾经长期排斥女性参与。在对女性性别认同过程中,在我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家庭、学校、同龄群体的消极因素产生了对其参与学校体育的不利影响,出现了中学女生参与学校体育边缘化的现象。

长跑让大学女生体质显著提升

    清华大学体育部的刘静民认为,女大学生身体素质强弱不仅关系到她们未来能否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优秀人才,还关系着中华民族未来的国民素质。因此,为了提高女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质健康,选择她们适合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和让她们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十分重要。
    进入21世纪初,清华大学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考核耐力跑的基础上,又在大一大二年级女生中开展“阳光长跑”活动,要求女生每周除上一次体育课外,还要在下午4点以后至少参加两次课外锻炼,每次完成2000米耐力跑。长跑锻炼已经成为清华女生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刘静民与同事通过对2000年至2014年连续14年每年参加1500米跑测验的清华女生,总计48706人的长跑成绩的跟踪调查发现:与北京市其他学校大学女生相比,清华大学女生长跑成绩和耐力水平处于优势,并且长跑锻炼对大学女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作用显著。

应与终身体育有效结合

    北京建筑大学的张宇提出,在学生就业后,所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在对学生就业后两年内的表现进行调查回访时,也可以将体育加入到回访内容中,通过对就业后的女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情况的调查回馈到学校体育中,提高学校体育教育,将其与终身体育教育有效结合。
    在调查研究中,张宇发现北京高校女生体育课的教学内容相对多样化,运动强度降低,但教学内容完全由体育部老师来确定,缺乏选择性。大部分女生参与体育课都是在被动的情况下接受,自主性很差。张宇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加大力度灌输体育对女生未来个人家庭、生活、工作等多方面的有利影响的教育,鼓励所有女生参加体育锻炼。另外,在课程设置上多些选择,调动她们的主动性和兴趣。

(李金霞)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