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武校发展之路:走在规范化的路上
作为少林拳的发源地,河南省登封市拥有鹅坡武校、塔沟武校等众多知名的武术学校,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才。登封为少林拳的传承、发展及创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15年全国武术少林拳比赛期间,本报记者就登封武术发展、武校管理相关工作采访了登封市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郑跃峰。
厚重的历史构筑禅武文化
郑跃峰说,少林武术的发展经历了1520多年历史,经历了很多坎坷,有荣耀、有悲伤,有繁荣,也有一些被世人诟病的地方。但不管怎样,厚重的历史构筑了少林武术固有的禅武文化。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少林武术随着改革大潮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主要得益于少林武术有着千年基础和底蕴,没有被历史大潮全面磨灭和破坏掉。郑跃峰介绍,少林武术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是同步的,这期间它的发展有失误、有不足,但更多的是繁荣和兴盛。通过30多年的发展、改革、再发展、再改革的循环,登封武术已经形成了很大的规模。
据介绍,1980年登封县第一所公办武校——少林武术体校开办时,只有20多个人。而1981年前后,登封县开始出现民间拳师以师带徒的家庭式授武传艺模式,如今的塔沟武校、鹅坡武校的创始人刘宝山、梁以全都是这时开始开班带徒的。改革开放最初十年,登封是社会武术和武术学校同步发展,但之后的10年则是武校大发展、社会武术呈现被削弱的趋势。不过进入新世纪以来,武校发展更加壮大,也在一定程度带动了社会武术的再次发展。
治理整顿让武校管理走上正轨
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登封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充满了坎坷。郑跃峰介绍,登封武校在发展初期曾出现过一些乱象,尤其在1986年更是被中央媒体点名批评过,而这也促使了随后两年登封公安、体育、教育等部门对武校的联合治理整顿。
那时,登封管理部门将全县40多所武校一度压缩到4所,不过较少的武校数量也导致登封不能满足大量外来青少年习武的需求。于是登封开始探索武校发展的新途径,提高了武校的办学门槛,对武校的住宿、训练、师资、教学等软、硬件环境进行了硬性规定,让那些不具备办学条件的武校无法立足,同时也让具备良好条件的武校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1988年以后,登封的武校管理终于逐渐走上正轨。
郑跃峰说,在30多年的武校发展中,随着办学中不时出现的一些新问题,登封曾进行过很多次类似治理整顿,一直在改革的道路上探索着。1994年,登封撤县建市以后,开始加大了对少林武术的宣传,特别是在1991年首届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后,武术搭台、经贸场戏成为常态,对少林武术的技术和文化进行了很好的传播。
在这个基础上,1995年以后,登封逐渐加大了文化在少林武术中的渗透,连续搞了10届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少林武术与外界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如今,少林武术的技术与嵩山文化以及禅武精神的结合体在全国、全世界闻名遐迩,对登封的武学发展、社会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名副其实的“功夫之都”
郑跃峰介绍,在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越来越重视的环境下,登封及时调整思路,建立了塔沟、鹅坡等4个武术教育集团,从单一的武术教学向武术培训、武术演艺、武术产品、武术旅游等方向综合发展。他说,登封市委、市政府有一个主导思想,就是扶大扶强,向规模型、规范性、科学性的管理模式发展。
在登封,如今的少林武术已经近乎于一个集聚性的产业,登封市区方圆十几公里的范围内聚集了9万多名武校学生,这在全世界都绝无仅有,登封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功夫之都”。据悉,目前登封已经是培训武术人才、演艺人员、武术教练、武术管理者等等一系列专业人才最大的培训基地。
登封市对武校的管理也越来越规范:目前,全市所有武术馆校每月都会有一次文教科科长联席会、一次馆校长例会,20多年来从没有停过一次。这些联席会每月都对各校的安全管理、业务开展进行交流,并交换各自的管理思路和经验,同时布置下月的工作任务。
2010年,登封开始举办全国武术少林拳比赛,这个赛事也使少林拳成为129个武术拳种中第一个有自己的全国武术赛事的单项。通过4届举办,赛事规模越来越大,规格越来越高、水平也在稳步提高。郑跃峰说,这个赛事规范了少林武术的技术发展体系和理论体系、规范了少林武校的教学训练,为今后的少林武术发展打下了基础。
登封武校成为地方发展积极因素
近年来,登封作为全国武术之乡,一直以海纳百川的态度对待各地来此学习的武术爱好者,而少林武术也为登封创造了很高的知名度和巨大的社会效益。
郑跃峰说,少林武校极大带动了登封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登封的武术学校为政府减轻了很多社会负担。他说,在十几万人口的这片区域,9万多武校学子是一个巨大的消费群体。这9万多学子90%是外地来的,他们让登封的餐饮、交通、电信、邮政、服装、零售、旅游等产业呈现爆发的态势,也让一方百姓得到了巨大的实惠。
如果算经济账,虽然在登封财政里并不占有一席之地,但武校9万多人的消费能力造就了巨大的商机,每年能直接带来最少20多亿的经济效益。同时,武校也为登封提供了非常多就业机会,从大学毕业生到退休教师、社会闲杂人员,1万多人在武校中找到了自己的岗位,帮政府解决了很多后顾之忧。
而通过与当地的积极融合,武校学生也踊跃参加登封当地的社会活动,成为促进社会风气、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因素。
(蒋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