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少年校外体育辅导员制度亟须设立
日前,《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新鲜出炉,结果表明:比照2010年,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总体水平开始呈现“稳中向好”,但仍隐忧重重,青少年体质下滑的总体趋势依然未能彻底扭转。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中国”行动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新世纪以来,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方针和具体指导意见。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发起了“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在校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2009年,教育部下发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力争让体育活动在中小学落地生根,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毋庸置疑,学校体育活动的有序开展和扎实推进,对于缓解学生体质下降的颓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仍然未能明显改善和提升学生的总体健康水平。究其原因,我们在集中关注“校园体育”的同时,是否还应当把体育教育的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校外”?
近年来,随着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不断减轻,校外生活正在成为我国青少年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新常态和大选项。据统计,周六、周日休息日、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等学生的全天休息日全年累计达180天,很多省市已经将中小学放学时间提前至下午3时30分,学生每天校外生活时间普遍延长到16个小时。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很多学生的校外生活,都处在无效虚度、低效利用,甚至是负效的失控与零监管状态。以提高分数为目标的补习班,花样翻新的低质“兴趣班”难免让人趋之若鹜,校内的“减负”抵不上校外的“增负”;更有一些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与社会不良交往,校内的“减负”与校外的“无负”,为其放任自流的堕落打开了绿灯。
如此充裕的“校外时间”到底应当如何高效而有意义的度过?“校外体育”是否应当成为有待开发的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与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第二战场”?学生的校外与课外,绝不能成为国家教育网络疏漏的盲点和低效作为的空白地带。就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事业而言、就青少年运动技能的练习与掌握的现实需求而言、就青少年体育文化积淀和体育素养陶冶而言、就体育运动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坚忍不拔的体育精神、融入社会的合作和交往能力等其他活动难以取代的独特价值而言,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的指导或辅导工作相对过去任何时间都更加迫切和重要,设立青少年校外体育辅导员制度已经是当今中国的时代需要,社会呼唤青少年校外体育辅导员!
青少年校外体育辅导员制度的设立,亦是当下中国社会的需求与民众的呼唤。据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一份专门针对学生校外体育专业指导需求的调研报告表明:当前学生参加校外体育活动的最大障碍,不是场地不足和设施简陋,更不是时间不足,而是缺乏正规有序的组织和专业的指导。有超过80%的受访学生表达了需要校外专业体育辅导员的强烈愿望,以满足自身的“游戏”需要。加强科学合理指导下的青少年校外体育锻炼及其指导也是家长的普遍共识,有81.50%的受访家长认为校内体育不能够有效满足学生的需要,丰富多彩而有专业正规的校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由政府、学校和社会团体及志愿者等联合组织提供的专业的校外体育辅导员便成为广大学生家长最值得信赖的首选。73.75%的受访家长明确表示孩子在进行校外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有必要进行统一的组织、专业的辅导和制度化的保障,这对于激发孩子的运动兴趣、养成终身的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体育教练员与学校体育教师,则无法有针对性地履行这一职责。此外,还有超过70%的在校体育教师对青少年校外体育辅导员制度的设立持支持和乐观期待态度,他们认为这样可以有效解决现阶段校内体育开展不足和效果不佳的问题,校内与校外体育的优势互补和积极联动,将会产生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巨大合力。
青少年校外体育辅导员制度的理论论证与实践运动,将是推动我国青少年体育健康事业发展的又一制度性创新。这种制度创新与安排,将造福于我国青少年未来的持久发展,满足家长和社会的关切,服务社会经济与文化事业的发展,担当全面树人的教育使命,践行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举措。对于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而言,校外体育正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们期待着,孩子们在校外体育辅导员的科学指导与有益陪伴下,能够度过健康、充实和快乐的童年时光,茁壮成长为未来美好中国的建设者。
(顾涓 李相如 张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