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总局 江苏省人民政府 共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取得显著成效

  “十二五”时期,江苏把发展公共体育服务作为改善民生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快构建功能明确、网络健全、城乡一体、惠及全民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动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更加全面、更加协调、更加可持续。江苏省成为唯一一个国家体育总局与省级人民政府共建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11个市、86个县(市、区)创建成省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全省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城乡居民(不含在校学生)人数比例达92.1%。   

统筹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

     2013年12月31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示范区合作协议以来,体育总局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江苏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2014年6月,体育总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在南京召开局省共建示范区工作汇报会,刘鹏局长亲自到会并作重要讲话。2015年1月在南京召开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期间,冯建中副局长召集专题会议,就局省共建示范区工作听取各方意见。同年3月,刘鹏局长在昆山与江苏省政府主要领导进行会商,就共同推动江苏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深入交换意见。体育总局相关司局、项目中心有关同志多次来江苏调研示范区建设,积极支持江苏先行先试。今年4月,体育总局将在江苏常州召开全国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现场推进会,总结交流各级示范区建设成果,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在体育总局的大力支持下,江苏把贯彻实施部省合作协议作为全省体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扎实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江苏省委、省政府把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列入省委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和省政府年度重点工作;连续三年将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和健身步道建设纳入省政府年度重点考核目标。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省政府领导多次牵头指导协调相关部门共同推进示范区建设。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印发《职责任务分工方案》。在省委省政府部署下,省体育局明确把示范区建设作为全省体育系统头等重要工作加以推进,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计划,落实部门和人员职责,加强经费保障;牵头与26个省级相关部门召开座谈会,建立联络员制度,落实责任分工;制定《江苏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指标体系1.0版》,开展省级示范区创建,评定命名了11个市、86个县(市、区)为省级示范区。

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在示范区建设中,江苏省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要求,不断提高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水平。
     一是公共体育设施明显改善。体育总局对该省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和指导,2014年选取江苏试点推广拼装式游泳池建设,2015年又在江苏试点推广笼式足球场建设。目前全省所有省辖市基本建成功能齐全的体育中心和全民健身中心,所有县(市、区)基本建成"新四个一"工程,城市社区建成“10分钟体育健身圈”,绝大多数乡镇(街道)建有小型全民健身中心,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五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01平方米,高出全国1.46平方米的平均水平,提前实现国家2025年人均2平方米的目标。
     二是体育社会组织日益健全。全省市县体育总会实现全覆盖,乡镇(街道)基本建有体育总会、老年人体协、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和2个以上体育单项协会,现有县级以上体育社团3237个、体育俱乐部11653个、团体会员15000余个、个人会员170万余人。从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25万名,总数和国家级人数均居全国第一。一批经营性体育健身俱乐部和健身会所蓬勃兴起,基本形成以体育健身俱乐部和晨晚练健身站点为点,体育社团为线的点线结合,覆盖各类人群的体育组织网络。
     三是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承办国际、国家的体育赛事活动数量保持全国第一,青奥会、亚青会为群众奉献了一场场体育盛宴。参加第三届全国智力运动会、第九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第十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均取得省外参赛历史最好成绩。省全民健身运动会、老年人体育节、残疾人运动会等定期举办,“泛沿江体育带”全民健身大联动影响不断扩大。各地经常开展全民健身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等活动,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明显增强,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35%以上。
     四是科学健身指导服务能力快速提升。建成9个国家级、25个省级、35个市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打造集体质测定、运动能力评估、科学健身指导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该省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市、区)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全覆盖,每年为基层群众进行体质测定和健身指导30多万人次。10个市探索试行医保健身一卡通政策。推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体育领域广泛应用,建成全省全民健身电子地图,形成报纸、广电、互联网、手机等并用的全方位、立体式的“组合拳”宣传态势,为城乡居民提供各类便捷的体育资讯服务。

公共体育服务内涵不断提升

     为适应群众参与体育、享受体育的需求,在逐步提升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水平的同时,积极丰富公共体育服务内涵。
     一是增强竞技体育实力。根据体育总局竞技体育改革总体思路,结合江苏实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竞技体育转变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省体育局制定了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实施方案,从6大方面提出了22项改革措施。与南京、苏州、南京工业大学、高邮、海澜集团等地方和企事业单位,就18个大项签订了29项联办或共建协议,推进省队市办、省队区办、省校联办、省企联办等多种模式,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省优秀运动队社会化、多元化办队格局。支持同曦男篮俱乐部打入CBA,成立江苏中天钢铁女子排球俱乐部,组建江苏五台山女子篮球队股份制职业俱乐部,促成省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与华泰证券有限公司续签合作协议,扶持职业体育发展。
     二是提升体育竞赛效益。南京青奥会竞赛组织工作实现“零失误”、“零差错”,向世界人民展示了江苏承办综合型世界大赛的能力,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评价称这是一届“完美无瑕”的青奥会。打造具有江苏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活动,举办中国扬州鉴真半程国际马拉松赛,实现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江浙沪三省市联动,赛事影响和辐射力不断提升。成功申办2019年男篮世界杯的部分场次比赛和2023年世界游泳锦标赛。

体育产业发展快速迅猛

    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46号文件精神,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促进群众的体育消费。
     一是推动体育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明确体育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改革措施。创建成苏南(县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建成省级体育产业基地59家,打造高科技体育用品、高端体育服务业、体育旅游等产业集群,实现体育产业规模化发展。组建江苏体育产业集团,打造体育产业龙头企业。省体育局举办全省体育产业大会,命名一批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和一批体育器材特色乡镇,加快推进体育服务业发展。2014年江苏省体育产业增加值达716.82亿元,同比增长14.49%。五年来累计发行体育彩票808.09亿元,筹集体彩公益金226亿元。2015年全省体育彩票销售169.74亿元,实现全国体彩销量“十连冠”。
     二是提高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水平。省发改委等九部门出台实施意见,引导社会企业利用闲置厂房、社区房产等设施改建体育健身场所,直接参与场馆设施建设和运营。省财政厅、省体育局设立省级体育场馆公共服务专项补助资金,推动体育资源市场化运作,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断提升场馆复合经营水平。改革体育产业引导资金资助机制,加大场馆运营、健身休闲等体育服务业资助力度,项目和资金比例达到60%;五年累计投入4亿元,资助570个项目,拉动社会投资近240亿元,社会资本投资体育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

青少年体育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

     坚持优化青少年公共体育供给方式,增强青少年体育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一是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创新发展。创新青少年体育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后备人才输送效益。推进青少年竞赛赛制改革,不断提高办赛质量和综合效益。开展“嘉年华”、“训练营”等青少年体育活动,扩大青少年运动参与人群,打造青少年体育品牌。周期内成功创建37个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列全国第一。
    二是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有所改善。联合省教育厅实施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行动计划,建成覆盖所有市、县(市、区)和高校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每年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对数十万各年龄组的学生进行监测,动态掌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目前,全省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明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是教育体育工作深度融合。按照省政府部署,每年定期召开教育、体育联席会议。教体部门合力开辟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绿色通道,协调解决运动员文化课学习和训练问题。建成560个青少年奥林匹克体育俱乐部,覆盖30余项运动项目。全省117所体校(含运动学校)中,共有29个项目的6450名运动员和224所普通中小学实行了"名校办名队"。
     四是推进“三大球进校园”工作。联合省教育厅制定《江苏省青少年足球振兴行动计划纲要(2015-2020年)》(草案),提出江苏省青少年足球发展的“百千万工程”目标,着力扩大全省青少年足球人口、提升全省青少年足球运动水平,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同时,通过借鉴校园足球的成功经验,今年开展了青少年校园篮球活动,并计划适时开展校园排球活动。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