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学训相长榆林体校步入发展快车道

  脱胎于榆林青少年业余体校的榆林体育运动学校1987年正式成立,在创建初期该校经历了资金短缺、设备短缺、场地短缺的艰苦时期,但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如今榆林体校已经发展成为三秦大地上优秀体育人才的“摇篮”。近年来更是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步入了发展快车道。2005年该校就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其中田径在该校占据重要地位,2011年和2013年,女子链球和竞走两个项目被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认定为“国家田径单项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多年来,该校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田径苗子,在2016年罗马世界竞走团体锦标赛上,马丽获得少年组10公里竞走个人第二名、团体第一名;许文杰在2015年亚洲少年田径锦标赛上获男子链球第一名。
    专门负责后备人才基地工作的田径运动管理中心青少部部长黄炜对于榆林体校的后备人才选拔、培养表示赞同,他告诉记者,该校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能够做到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选材标准和训练体系。校长韦军介绍说,长期以来,学校在选材测试过程中,运用原国家体委编撰的《运动员科学选材标准》,该标准在测试项目设置上有部分地方不适合榆林地区的选材实际,且测试标准过高,致使初选运动员在综合评价中拉不开档次,优劣不明显。
    所以,学校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人种和饮食特点,对原标准的部分形态、机能的派生指标标准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完善和制定出了一套更加科学的选材标准,即《榆林地区初级运动员选材标准》一书。韦军也根据自己多年来指导少年运动员训练的经历和经验,提出如何选择训练方法、手段、负荷等问题,系统地梳理出少年运动员的生理、生化、心理等主要特点,撰写了《少儿田径运动训练探索与实践》,引领年轻教练员进行科学化训练。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教练员会将选材测试数据和生理生化监控结果融入其中。
    为了扩大选材面,榆林体校主动与教育部门协调,以体育传统学校为重点,选建了榆林市九小、佳县通镇中学、子洲县体校等7所基层学校为网点学校,形成“资源共享、荣誉共赢”的合作机制。学校定期委派教练员到网点学校进行现场指导,利用寒暑假选调网点教练员、运动员集中到体校进行短期集训。这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读和训一直是在青少年运动员中存在的一对主要矛盾,在抓好训练的同时,榆林体校同样将文化学习放在了重要位置。他们以“打造高效课堂为抓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从招生选材开始,就增加了文化课相关内容,提高了运动员入校门槛。平时学校采取半军事化管理,培养运动员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教研组人员科学制订了一套运动员课外培训计划,每年进行一次军训、传统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爱心教育、礼仪教育等。学校还最大限度丰富运动员业余生活,开放校园局域网、图书阅览室,播放电影等,让运动员身心得到了健康发展,校园逐渐呈现出了“言谈文雅、举止优雅、情趣高雅、气质儒雅”的新气象。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