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让全体人民共享体育发展成果

     早在建国初期的1952年,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新中国体育发展指导方针,即“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12字方针。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出健康中国战略,特别提出“发展体育事业,推广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的18字方针。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到2015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6.34岁,从被视为“东亚病夫”到名副其实的“东方巨人”,充分体现了无论是12字方针还是18字方针,都是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即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社会主义大国,全体中国人民始终都是体育发展的主体,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始终都是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宗旨,全民健身都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任务,既是体育强国、健康强国的中国目标,又是“确保健康生活,促进全人类福祉”的国际目标,因为2015年联合国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其中一项重要目标就是“确保健康生活,促进全人类福祉”。同时,这充分反映了中国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本质上是不断投资人的健康,如倡导全民健身、实现全民医疗服务、促进全民健康,从而不断提高人力健康资本,如不断提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
     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中国的服务主体是健康人民,即健康家庭、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企业、健康城市等;健康中国的基本内涵是人人参与,人人健身,人人快乐,人人健康,人人幸福;健康中国的总体目标是,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指标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这是因为我国在“十三五”时期将从上中等收入阶段迈向高收入阶段的关键时期,实际上全国约有37%的人口人均GDP已进入1万美元俱乐部。人民不仅富裕起来,更重要的是人民体魄健康、身心健康,才能越来越快乐,越来越幸福。这都对我国全民健身、全民健康提出了巨大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
     首先,国家“十三五”规划首次明确提出“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对体育事业、体育产业特别是全民健身进行了明确定位和重大部署。在第60章“推进中国健康建设”的第7节中,提出了广泛开展健康全民健身运动,实施全民健身战略。专栏21“健康中国行动计划”(八大个重大工程项目),其中专设了全民健身重大项目,包括加强体质测试与健身指导服务、推动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建设、实现公共体育服务乡镇常住人口全覆盖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加强足球场地、健身活动中心等公共体育服务基础设施和后备人才培养。特别是“两个全覆盖”,核心是40%以上农村人口“全覆盖”,这才是“全民健身”的真正含义和重中之重。
     其次,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就“十三五”时期深化体育改革、发展群众体育、倡导全民健身新时尚、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也提出了具体的量化指标,如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又如鼓励社会力量发展体育产业,预计到2020年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1.5万亿元,相当于GDP总量的1.5%左右,可能会成为世界最大的体育消费市场。
     如何做好《计划》的贯彻落实?
     首先要执行好核心指标的完成。为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服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第二个就是居民(特别是学生)体质合格率。第三个就是满意度,要把满意度作为为人民服务的一个核心指标。
     其次,要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三只手合力”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加速体育产业发展。三者形成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实现“三同”,即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同力同建。处理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关系,通过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为医疗卫生服务直接减压。充分发挥全民健身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拉动居民服务和产品消费,促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作用。遵循人的发展生命周期,提供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进而提高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能力。
     第三,各地加快《计划》实施计划的出台,实施好全民健身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推进全民健身重点人群建设,推进全民健身重点区域建设,推进全民健身重点项目建设,创新全民健身科技机制等。
     《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出台,标志着让全体人民共享体育发展成果,“人人参与,人人健身,人人快乐;人人健康,人人幸福”。这不仅是实现体育强国、健康强国的中国目标,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能够实现“确保健康生活”,也会为实现“促进全人类福祉”的国际目标贡献力量。
     (作者为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国家“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