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年激情仍在——北大几代学子的中国排球情结

  北京时间2016年8月21日,中国女排3比1逆转塞尔维亚,时隔12年再夺奥运冠军。女排姑娘用一场比赛牵动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心跳,让我们见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国民度”。
    这一天,“女排夺冠”在媒体、社交平台“霸版”、“霸屏”,这一天,无论你是在加班、逛街、健身还是窝在家里上网,听到的、看到的、谈论得最多的话题都是“中国女排”。微博热搜“爆”了,朋友圈被“刷屏”了。北京大学中文系79级同学朋友圈当天格外“热闹”。
    “我爱朱婷!”
    “我爱郎平!”
    “打得顽强,姑娘们不错。”
    “大将风度!每临大事有静气。”
    “泪奔!欢呼!拥抱!”
    “咱们找个地敲敲脸盆饭盆?点个扫帚?”
    “敲!敲!敲!”
    “一起吃顿红烧肉吧。”
    “好!红烧肉。”
    “高手过招,实力在伯仲之间,差距在精气神和对机会的把握。”
    “此届女排颜值超高!魏秋月,曾春雷,张常宁,惠若琪都是天生的美人胚子。”
    “阳光自信的姑娘都漂亮。”
    敲脸盆、点扫帚、吃顿红烧肉……富有年代感又可爱的“旧词”让这些已经年过半百,已是各行各业中流砥柱的成功人士瞬间忆起1981年那个青葱年华的自己。
    1981年3月20日夜里,北大学子在校园中也曾这样为中国排球的胜利而欢呼雀跃。当时,中国男排在世界杯排球赛亚洲区预选赛的决赛中,逆转直追,最终以3比2获胜,拿到参加世界杯排球赛的资格。当捷报传至燕园,北京大学4000多名学生集会游行高唱国歌,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欢呼浪潮中,有人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句振奋人心的口号瞬间响彻校园。同年,中国女排首夺世界冠军,“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始传遍祖国大江南北。在那个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国人最需要自信与激励的时代,中国排球以其不凡的战绩,为中国社会注入一剂强心针。随后,中国女排夺得五连冠,人们总结出“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女排精神”。从此,“女排精神”成为激励几代人的时代精神。
    光阴似箭,转眼已过35年。当年那些敲盆、点扫帚高喊口号的年轻人如今已双鬓染灰,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印记,也留下了那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女排精神一直在感染、鼓舞着他们 ,女排的再次崛起,也点燃了那些尘封的激情。
    “女排精神”一直伴随着当年那群“年轻人”成长。新一代的“年轻人”对“女排精神”也有他们的理解。即将出国留学的北大应届毕业生冯为栋谈到,“女排姑娘们展示了自强不息,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勇敢以及非常强的合作团结精神。女排姑娘们非常棒!体育精神不仅是对于自我的挑战和超越,在奥运会的舞台上更是一种对于自我身份和价值认同的彰显,这种对国家的认可和热爱使我看到了这片土地上的人的力量。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应该把这种精神和自己面对生活的勇气结合起来。”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级本科生陈沫从女排身上看到最大的闪光点是“专注与专业”。“专业的人专注地做专业的事。郎平是我高中的校友,一直是我的偶像。在运动员时期,她作为球队主力登上冠军领奖台,作为教练,她带出了世界最好的排球队,不止带领中国队夺冠,也把自己的专业技战术传播到海外。她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一直突破,这种坚守和魄力值得我们学习。”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