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记者见证女排历程 鲁光:女排精神激励中国梦

  编者按:在《中国体育报》58年的历史上,记录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点点滴滴,而对于中国女排的报道,长期以来更是备受大众关注。《中国体育报》几代排球记者以他们的专业精神,关注并报道着中国女排的成长。在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度夺取奥运金牌的时刻,我们以采访的形式请这些见证了女排发展历史的三代记者们用他们的视角带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中国女排,了解女排精神。
  (鲁光,原名徐世成。生于1937年,浙江永康人。196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体育报》记者、编辑,国家体委干事、副处长、处长,《中国体育报》社长兼总编辑,人民体育出版社社长等职。)
  曾长期在《体育报》(《中国体育报》前身)任职记者并担任过总编辑的鲁光,最早接触中国女排是1981年。,那时他在国家体委从事运动队教育等方面的工作,深入运动队调研是他的工作内容之一。“我第一次接触老女排是在秦皇岛训练基地,见到了当时的主教练袁伟民,郎平等队员也在队里。后来我想写一本报告文学《中国姑娘》,就再次走进女排在湖南郴州的训练基地,和队伍同吃同住了半个月,看训练之余也和队员做深入交流。”
  长期在《体育报》工作的经历让鲁光有很强的新闻敏感,他的《中国姑娘》一书成稿时,正赶上中国女排准备出发日本参加世界杯赛前夕。中国女排1981年勇夺世界杯桂冠振奋国人的同时,鲁光的《中国姑娘》一经出版引起轰动。在中国女排拿下“三连冠”后,鲁光又发表了《中国男子汉》,两部作品后来都荣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我在郴州采访时,女排还没取得突出成绩,但她们训练非常刻苦。我记得杨希在训练时腿部肌肉断裂,在宿舍养伤。她告诉我,自己根本不敢让父母来看她,父母肯定舍不得女儿这么练。但她在宿舍完全躺不住,总想着尽早恢复训练。”那时老女排刻苦训练的精神给鲁光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苏联女排队员都是力量型,她们腿比中国女排队员腰还粗,如何接起这样的对手扣的球?中国女排找来男排队员做陪打练,甚至让男排选手站在凳子上扣球。一开始队员们都不敢接这样的球,在付出超人的努力并、忍受过如此大强度训练之后,她们做到了。”
  谈起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夺冠的历程,鲁光心生感慨。“在小组赛输了三场,可以说出师不利。但淘汰赛打掉巴西之后,我就感觉夺冠能行,这支中国女排让我看到了老女排的身影,老女排身上顽强拼搏的精神得到了传承和弘扬。”在鲁光看来,中国女排里约夺冠虽不像80年代那般轰动,但依然在国人心中掀起波澜。“女排夺冠后,我的老家有一个处在破产边缘的企业老板打电话给我,说女排的精神值得他学习,。他相信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能激励他走到人生的‘决赛’,走出黑暗。等到他的企业重生时,他要跟我再好好庆祝。可见虽然时代变了,但女排夺冠依然成为社会热点,那种逆境不言败的精神依然能鼓舞所有中国人。”
  随着社会变革和时代变迁,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对竞技体育也不再唯金牌论了。但鲁光认为“女排精神”仍像一面旗帜,能在中国体育和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鼓舞民心。“中国女排夺冠,人们更看重的是这个过程中女排姑娘的战斗激情,这种女排精神将鼓舞和激励所有中国人去奋斗和拼搏,去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