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记者见证女排历程 杨玛琍:女排精神代代传承

  编者按:在《中国体育报》58年的历史上,记录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点点滴滴,而对于中国女排的报道,长期以来更是备受大众关注。《中国体育报》几代排球记者以他们的专业精神,关注并报道着中国女排的成长。在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度夺取奥运金牌的时刻,我们以采访的形式请这些见证了女排发展历史的三代记者们用他们的视角带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中国女排,了解女排精神。
(杨玛琍,生于1948年,原北京女排队员,曾任中国体育报排球专项记者、《中国排球》杂志主编、中国排球协会新闻委员会委员、著名排球评论家。)
  
为原北京女排队员,原《中国体育报》排球专项记者,杨玛琍曾写出了很多独家和专业的报道。而她也见证了郎平从年轻队员成长为中国女排主帅一路走来的艰辛。
  1978年结束运动生涯,杨玛琍考入《中国体育报》,从此开始成为体育记者。因为专业排球运动员的出身,杨玛琍经常会在大赛期间,被报社安排在后方报道组,编写一些关于排球的稿件。而在进入报社的第一年,杨玛琍就认识了郎平。1979年第四届全运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体育报》作为全运会会刊需要采写一些新人,而排球项目的新人报道任务就交给了杨玛琍俐。在那次全运会比赛中,杨玛琍发现了一名来自北京队的新人,她的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于是,杨玛琍写出了名为《冉冉升起的星》的稿件,而这颗星正是郎平。郎平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了《中国体育报》上,这也是全国媒体对于郎平的第一次深度的报道。
  从郎平当队员到她第一次回国当教练,杨玛琍一直时刻的关注着郎平的动态。1995年郎平第一次回国执教,在全社会引起较大的反响,《中国体育报》也抓住了这一机会,派出杨玛琍进行跟踪报道。“从郎平归国到1996年率队夺得亚特兰大奥运会亚军,16个月的时间,我一直跟随郎平和中国女排。”杨玛琍表示,“郎平是一名细心的妈妈,刚回国时,她的女儿浪浪很小,但是她对女儿的要求很高,让女儿必须上幼儿园、学习中文,要有集体主义精神。”而让杨玛琍感触最深的是,郎平的敬业精神。“那时候,她经常睡到半夜突然爬起来看录像,分析对手情况。真的是不知道24小时,她是什么时间睡觉?”
    《中国体育报》的专项记者业务素质较高,杨玛琍前排球队员的身份,让郎平和女排队员很认可和信任。“你了解我们,知道我们作为运动员是怎么想的?”中国女排的队员曾这样告诉杨玛琍。
  《中国体育报》对于中国女排的报道一直保持着专业性和权威性。女排五连冠期间,报社策划了一系列选题,让5名女记者深入报道女排故事,这其中也有杨玛琍。“5个人、5篇报道,呈现出不同的角度和方向,也全部都是独家的,女排的拼搏精神得到表扬,在当时引起了不错的反响。”杨玛琍回忆说。
  因为专业性和权威性的报道,《中国体育报》的记者也得到了各项目协会的认可。杨玛琍多次被中国排球协会指定为中国女排的随队记者。2003年,在陈忠和的率领下,中国女排重夺世界杯冠军。杨玛琍一路跟随队伍,深入了解了这支队伍夺冠的背后。在夺冠当晚,她专访了所有队员和主帅陈忠和,撰写了1万字的稿件,全方位和多角度报道了那届“黄金一代”女排的故事,让《中国体育报》受到好评。
  如今已经退休的杨玛琍,仍然时刻关注着中国女排的情况,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以小组第四的名次出线时,她也坚信这支队伍能够走到最后。“因为跟随中国女排几十年,中国女排精神一直在这支队伍上传承,无论是输球和赢球,中国女排都是一支团结拼搏的队伍,”杨玛琍说,“在不同的时间里,中国女排都会带给我不同的感动”。而在《中国体育报》的工作经历,让杨玛琍很感激。“报社给我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让我能够有近距离接触和深入了解中国女排的机会,才能让我写出很多关于女排的独家报道”。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