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鉴十年 访总局人力中心副主任姜兴华

  “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是培养体育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是全民健身事业人才储备的前沿阵地。十年风雨兼程路,意义非凡。”国家体育总局人力中心副主任姜兴华感慨地说。

  2004年6月,总局正式成立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正式在体育行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2005年,全国首批7个省市陆续成立鉴定站;2006年,首批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技能鉴定在滑雪项目中开展,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正式启动……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的“理论制度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组织实施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等四个工作体系基本建立并已初见成效。到“十二五”期末,全国已累计培养包括“社会体育指导员”“游泳救生员”“体育场地工”“体育经纪人”在内的体育市场服务人员197123人次。退役运动员职业转型培训形成常态化,工作不断深入。建立了技能大赛、专业大会等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体育职业技能鉴定活动品牌。

  “经历十年的发展,体育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历经了铺摊子、建队伍、找出口、打基础、谋发展5个阶段。在总局人事司的科学统筹和精心组织下,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在机构建设、专业人员队伍培养、职业开发、标准研制、教材题库开发、鉴定组织实施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姜兴华说,“工作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中心历任领导班子的全力推动,得益于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系统同志们的努力工作和辛勤付出,得益于各省区市体育局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初步建立了适应事业发展需要的体育技能人才评价工作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服务于体育事业发展的体育技能人才队伍;促进了体育健身消费市场的规范有序发展,大力推动了体育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有效提升了体育市场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推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提质增效、满足群众多元健身需求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取得新进展和突破的同时,也要清晰地认识形势,顺势而为,努力前行。姜兴华说:“在新形势下,在体育事业改革发展中,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作为体育事业的一项具体工作,为依法治体建立了工作手段,为推动体育服务标准化工作建立了执行依据,为提升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创业创造了条件,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注入力量,为解决运动员退役后的职业发展开辟了新途径。‘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我们职鉴工作的第十个年头,体育事业按照‘十三五’的规划部署开始启动,开始新的五年起航。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要围绕体育事业发展大局,在《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政策的引导下,在思路层面,科学论证,精心设计,统筹谋划推进各项工作。在具体工作层面,要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要强化考核标准等职业技能鉴定基础内容的建设,要做好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行政审批配套的人员资格认证工作,要重点做好退役运动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要更加贴近市场,贴近大众需求,充分发挥体育的社会公共服务功能。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培养和建立一支‘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善作为’的体育职鉴干部队伍。”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