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忆故人】登山英雄甘为“人梯”

  去年4月27日,中国登山队老一代运动员刘连满因病在家乡哈尔滨去世,享年83岁。
    青山巍巍,白雪皑皑!圣洁的雪山,记载着一段中国登山人“甘为人梯”,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
    提到新中国第一代登山人,人们还记得王富洲、屈银华、贡布的英雄事迹。是他们,在1960年5月25日凌晨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顶,将五星红旗插上珠峰。但很多人不知道,在他们的身后,还有另外一位登山英雄——刘连满——他的故事同样值得讴歌,正是他的“人梯”壮举,成为登山精神的最好诠释。
    当年,刘连满与王富洲、屈银华、贡布四人同时向珠峰发起冲击,他们多次尝试攀登“第二台阶”(从北坡攀登珠峰的最后一道难关,海拔约8680米,高4米多的近乎垂直的岩壁)失败后,刘连满想到在消防队经常用搭人梯的方法攀登建筑物,于是决定做人梯底座,用肩膀托队友上去。屈银华脱去高山靴踩在刘连满的肩上,在岩壁上打了几个钢锥,一个多小时后,屈银华终于攀到“第二台阶”顶部。
    用搭人梯这种最原始也最有效的方式,四人全部登上“第二台阶”,随后继续前进。长时间在前面担任开路任务的刘连满体力越来越差,高山反应也越来越严重,一连摔倒好几次,在海拔8700米处,他再也走不动了。队友把他安置好,继续向顶峰攀登。
    后来,在接受采访时,刘连满曾有这样一段回忆,“我的心情真是非常难受,我多么希望和他们一起去登上世界最高峰,完成这次历史任务啊!但当时,只能祝他们成功登顶,早点回来。”望着队友一步步往前移动的身影,刘连满羡慕之余,还在想能为他们做点什么,“既然我现在下不了山,又上不了山,还能不能再作点贡献呢?”他查看了自己的氧气瓶,氧气还有不少,于是他把开关关死,想着留给队友攀登归来再用,但又怕自己坚持不到他们回来,于是用铅笔写了一个纸条:“富洲同志:这次我没完成党和祖国交给我的任务,任务由你们三人去完成了。我看氧气瓶里还有一些氧气,留给你们回来时用吧,也许对你们下山有些帮助。你们的战友刘连满,5月24日。”队友们登顶珠峰的那个夜晚,刘连满靠在岩石边躺着,由于高寒缺氧总感觉憋气,头昏沉沉的,整夜不能入睡。万幸的是,那一夜没有刮风。他终于等来了登顶成功的队友。大家抱在一起,哭了。王富洲看到他写的字条和留下的氧气,又一次紧紧地拥抱了刘连满……
    流金岁月,火热青春。新中国体育的丰碑上,会永远记住刘连满,记住中国登山队,记住每一名可歌可泣的体育人!正是他们创造的无数盛举以及在其中展现的无私奉献精神,才成就了伟大的中华体育精神。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经过中国体育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激励着新中国的每一名建设者,代代不息,世世相传,这就是体育展现的力量与精神。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